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申请出国的“迷思”【修改后发表】 精选

已有 12014 次阅读 2010-1-29 21:42 |个人分类:出国回国|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529×397

每年,很多国内的学生涌向国外,尤其是美国。很多高校都有bbs出国版,在版面上活跃着各种各样的人。有的人只看贴不回帖,有的人就喜欢炫耀。每到offer发放的季节,很多“成功者”开始写“自传”,传授经验。网上就象有迷信风般,凡是考进美国好大学的人说话就是有人听,而考进差大学的人的话就是没人听了。对于考进美国好大学的人来说,仿佛拿到offer之前他的申请方法都不是经验,而一旦拿到好大学的offer,他的方法就成了大家珍惜的经验了,虽然这些“经验”也是一般的流程、“大路”的东西。

这种现象非常“有趣”:正如每年高考结束后,电视记者只采访高考状元,却不采访考十几名的人。仿佛高考状元在分数出来之前没人关注,而分数出来之后被捧上天了。

每年很多人申请出国,但最后只有一定比例的人出国。为什么有些人没有中?其实,每个大学的审美标准不一样,好的学生申请美国大学,并非百发百中,有可能好的学校要了他,但差的学校反而不要他。所以,重点大学申请美国大学,只要方法到位、具有一定实力,应该是多多少少能拿到些offer的。但是为什么有些人没有拿到offer?这不仅仅和学习成绩这个已经既定的、无法更改、无法重来的因素有关,而且和方法是否到位有关。出国申请就像是变戏法一样的,拆穿给你看,你觉得很简单。人生的路是无法再次返回走的,走错了路,是无法回头的。还有的人没有拿到offer是因为意志不坚定、东打一枪西打一枪,哪里通就走哪里,心不诚。我下面来谈一下点滴情况,并非一定是经验,而有可能是教训。

申请出国,并非是考英语、递交申请材料的简单流程,而应该是一个自我成长、自我思考的过程。每当有人来问我关于出国的事情,我都会问:你为什么要出国?你的目的是什么?你将来想做什么?是在美国找工作,还是在中国找工作?是找教职,还是去工业界工作?有四个象限:(1)中国教职;(2)美国教职;(3)中国工业界;(4)美国工业界。你选哪一样?你对自己的专业是否真的有兴趣?如果你到美国读了博士后,发现工作都找不到,那么你是否还会选择出国?我强烈劝说问我出国情况的人预先思考这些问题。我这么说,并不是因为我当初考虑了这些问题,而是因为当初我很遗憾地没有考虑这些问题。

我发现,很多人出国是盲目的、随大流的。问为什么要出国,有的人说“不清楚”,有的人说“再看看”。问将来要干什么,还是不清楚。如果目标号称是美国大学教授,而如果我说:“希望不大”,我看他怎么应对。如果目标号称是在在中国大学找到工作,而如果我说:“这个很难”。我看他怎么应对。可见,申请者自身应进行soul-searchin: What do I really want? What do I really care? I want to go to the United States, for what?人只有对自己要什么、自己将来要做什么很清楚,才会形成强大的合力,才不会被任何困难打倒。

接下去,我谈谈:美国大学和中国大学的区别,兼谈是否美国30或者50名开外的大学就没有可读性了?美国和中国的区别很大。对于中国大学来说,好的和差的相差非常悬殊,地区性差异很大,非常好、能够和美国前50名大学抗衡的大学不多。而对于美国来说,当然也有地区性差异,但是这个差距并非如中国般那么明显。在经济上是这样,在大学上也是这样。美国每个州都有标志性大学。美国前20名大学固然是世界顶尖的,美国前100名大学,大多具有“可读性”的。可以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不具有可读性的是那些不能授予博士学位、只能授予硕士学位的大学。美国前100名大学,都有名师,这和美国院系的学科布局有关:各大学都招各个方向的leader,并且形成有特色的学科方向。哈佛大学的学术水平很高,但它必定有覆盖不到的方向,于是这个方向就被别的大学覆盖了。哈佛大学某个方向也许有排名第一的牛人,但也许排名第二的牛人并非坐落在排名第二的大学,而是分布在排名50以后的大学里,这样就形成了特色和“错位发展”了。因此,那种认为50名开外大学就没有牛人的观点,是没有道理的。

还有一个“迷思”:本科生是否一定要有SCI论文才能出国?国内论文,或者会议摘要,老外承认不承认?我拜托大家不要用中国人的思维去揣测老外的想法,也不要一味地用中国人的做事方法去和老外打交道。在申请出国的时候,在自己的简历上贴上照片、交待自己的婚姻状况和业余爱好,都是用中国思路和外国人打交道的典型例子。说什么“会议摘要承认不承认”,也是一样的例子。我的答案是:本科上并非必须要SCI论文才能出国。中国人做事方式和美国人做事方式不大一样:美国作为一个奥林匹克运动大国,是全民健身;而中国是挖空心思地专门训练尖子。同理,美国大学里面,每年暑假都有本校和其它学校的本科生来实习,时间两个月。本科生自己申请,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出钱,本科生到了实验室和研究生一起科研,尝尝科研的滋味就行了,不要求有文章的。但是这种经历有几大好处:(1)探测出自己究竟想不想读研究生了,适合不适合搞科研?这时候要转,还来得及;(2)了解读研究生是怎么样子的生活,开始熟悉实验室的研究氛围;(3)因为得到了美国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遴选和本科生导师的支持,在申请读研究生时,和没有类似经历的人更占优势。大家可以看出,这就是本科生进实验室本来的意义,并非是为了急功近利地出SCI论文混出国的。既然是这样,哪怕国内的本科生带着“心”去实验室学习,实现了以上所说的三个功能,那就是好,都可以在简历、自我陈述和导师的推荐信里面大大地写上一笔。这种经历反映了你的motivation和potential,是非常宝贵的。可以说,如果你能申请到什么“君政学者”、“望道学者”,并且好好做,在简历、自我陈述和导师推荐信中有力地反映出来的话,对本科生出国申请是大有帮助的。

还有一个“迷思”是:中国的硕士文凭承认吗?这是个极端无聊的问题!什么叫承认,什么叫不承认?你为了什么读书?在中国读了硕士,到了美国读博士还要5年,因此你说中国的硕士学位不承认,这是你的逻辑吗?其实,我要说,中国的硕士和美国的硕士都是承认的,但是承认不代表你到了一个新的地方,只需要读三年就能拿到博士学位!也就是说,哪怕你是美国好大学拿的硕士学位,你转到了美国另外一所大学,还得另起炉灶。也许能减免几个学分,但是博士能否毕业,主要取决于你在新的单位的科研工作情况,你无法把你在别的单位的硕士论文工作当作新的单位的博士论文工作内容。这就好比美国有的大学助理教授,进校5年后拿终身教职拿不到,被迫转到其它大学。如果他牛得不行了,的确刚转进去就升副教授。但是一般还得从头开始,从助理教授开始做起,一直要等在新单位作出成绩了,才能评副教授。

结语: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人无法再次回头走来时的路。申请出国,对大多数的人来说,都是“一枪头”的买卖。而初申请的人,总是比较naive,他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和中国经验来做事情,通过互相来学习,并且更申请成功的人来写教条,刚到美国的人摇身一变地炫耀自己“正好和主管招生的教授吃午饭”。其实,申请并非如此简单,首先要多想多问自己,其次要用美国人的思维去想问题。推荐给大家一个美国网站http://gradschool.about.com/,读了以后一定会有收获。还有一个秘诀是多上美国大学院系的网站,了解、思考:这是不是我所要的大学?这是不是我想要的城市?这是不是我想要的课题?这是不是我想要的导师?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能否读懂潜在导师的文章?是否对他的研究方向真的感兴趣?把这些问题纳入自己的遴选、决策中。

准备申请:http://gradschool.about.com/od/admissionsadvice/u/preparation.htm
申请:http://gradschool.about.com/od/admissionsadvice/u/applcation.htm
进了美国研究生院以后的生存技能:http://gradschool.about.com/od/survivinggraduateschool/u/student.htm

后记:本文经过精心修改后,发表于《科技导报》“走向职场”栏目,2010年第4期,第135页。文章标题改为《出国留学问题答疑:一个“过来人”的视角》。正式发表的版本,段落次序重新调整过,文字也精炼了,并且加了最后一段给拿到offer的学生的寄语。

文章下载:2010-04-135.pdf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291252.html

上一篇:生活不会让你“整碗捧去”【发表素材】
下一篇:海归,请放平心态
收藏 IP: 222.70.43.*| 热度|

17 王桂颖 王海辉 章成志 罗帆 郝力壮 刘颖彪 黄晓磊 盖鑫磊 柳东阳 左正伟 邱青松 马欢 littlejoy yuxing628 chtang neilchau eureka12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3: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