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实习生 唐琳 来源: 发布时间:2011-12-6 18:24:10
文科院校办理工科:从困境中渐入佳境
 
尽管存在争议,但“向综合性大学迈进”,已成为当今中国很多大学普遍的一种发展趋向。
 
“建设综合性大学,是我国大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趋势,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人们对新中国初期建立起来的高等教育体制进行反思后作出的选择。”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别敦荣在回复《科学新闻》采访函的邮件中,这样定位综合性大学的地位。
 
我国对于发展综合性大学的探索,始于早期的高等教育改革。华中科技大学的组成院校之一原华中理工大学(更早为华中工学院),可以说是全国最早开始进行综合化改革与建设的院校之一。早在2000年,根据国务院关于高教管理体制改革和布局结构调整的决定,在教育部直接主持下,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市建设学院与华中理工大学合并,科技部管理学院(武汉科技职工大学)并入华中理工大学,共同组建华中科技大学。
 
在此过程中,华中理工大学也由单纯的工学院,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办理科,80年代初期办文科,走上了一条综合化的道路。1993年前后新扬州大学、新南昌大学、新青岛大学等合并院校的成立,开启了通过大学合并走上综合化的道路。
 
综合性大学:文理兼容,水平较高
 
对于综合性大学,我国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在别敦荣看来,综合型大学是一种传统的高等教育机构形式,目前普遍被人们当成高水平院校的代名词。
 
“不是什么院校都有条件办成综合性大学的。综合性大学并不追求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它是一种基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齐全。从人的发展要求讲,我们一般认为,博古知今、文理兼通、基础厚实的人是素质比较高的人。综合性大学主要是基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这是多科型大学和单科型大学所难以企及的。因此,文理兼容、水平较高是综合性大学的首要条件。”别敦荣对《科学新闻》说。
 
在文理兼容的基础上,还要再开办一定的社会科学、工程技术学科、医学或农学等学科专业,才能建立起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专业框架。从国内外综合性大学建设与发展的特点看,先有文理学科,再开办其他学科专业,是一种比较通行的做法。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前一个时期单科化、专门化的背景下,将单科型院校建设成为综合性大学,这是一条新的道路。当然,我国院校的综合大学也在进一步拓展学科专业领域,以达到更加综合化的目的。
 
综上所述,综合性大学应该是指学科门类比较齐全,文、理、工、商、法、医科等皆有,文理科发展兼容且整体水平较高,办学规模宏大,科研实力强劲,综合实力上乘的大学。而它应当具备如下几个显著特征。
 
文理兼容。即大学里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水平与理工科的发展水平旗鼓相当,形成一个文理交融的和谐系统。
 
多学科性。指在综合性大学里,应当包括多个学科(学院),而且这些学科须有一定程度的内在联系。“虽然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不是越多越好,但学科数量太少确实不是综合性大学的本意,更不用说单科性大学了。”北京一所入选“985”和“211”工程的综合性大学的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告诉《科学新闻》 。
 
科学研究。综合性大学里,教学与科研应该并驾齐驱,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科学研究工作走在教学的前面,为教学工作提供基础性的条件和支持,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意识和能力。
 
不容乐观
 
前述这些特征是衡量综合性大学发展的整体现状及水平的标尺,基于这把尺子可以粗略地对我国综合性大学中理工科院系发展的整体现状及水平做出评估。我们不难发现,众多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优势的综合性大学的理工科发展存在较大的问题。
 
首先是观念层面存在问题。“对于文科类的综合性大学而言,要办好理工科,有几个问题是必须弄清楚的:第一,为什么要发展理工科;第二,发展什么样的理工科;第三,如何更有效率更有质量地发展理工科。”别敦荣说。
 
在别敦荣看来,这些综合性大学似乎是采取了一种脚踩西瓜皮办学的态度。“有的文科综合性大学心气很大,战线拉得过长,有心无力,学科专业办起来了,但都处于吃不饱吃不好的状态,办学条件上不去,高层次人才引不来,办学的资格提不高。有的文科大学只着眼于现有的学科,而对于如何办出高水平的理工科来,却缺乏规划设计,没有行之有效的策略。”因此,明确建设理工的目的、定位和方法,是加强理工科建设的第一步。
 
其次,是科研队伍存在问题。发展大学理工科,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理工科科研水平是至关重要的。专业的科研队伍和较高的科研水平是衡量大学理工科建设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尺。2007年,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法律与政治学院刘晓君曾在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资助下,开展过题为《理工科院校文科科研发展模式研究》的调研,其结题文章《试析理工科院校文科科研发展的问题与对策》强调了科研队伍的建设问题。“不论是文科建设还是理工科建设,这个方面的问题是有共通之处的。”刘晓君告诉《科学新闻》。
 
根据调研显示,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其理工科科研队伍无论是与本校内文科科研队伍相比,还是与以理工科为优势的其他综合大学的科研队伍相比,都有所差距。
 
一是团队组成存在弱势。理工科大学中专业的科研团队往往包含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相比较而言,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优势的综合性大学的理工科科研队伍,其成员多是校内理工科专业的教师。这些教师平时的日常教学任务繁重,因而投入科研的时间与精力也非常有限。
 
二是心理层面存在弱势。这些综合性大学所组建的理工科科研团队,多半存在一些急功近利或自卑的心理或情绪。刘晓君认为,急功近利表现在“盲目追求利益、追求成果数量,不重视质量,甚至弄虚作假,影响了科研的进展”;自卑心理表现在“由于院校对理工科科研不够重视,科研的价值得不到认可,自我价值也得不到满足,大大挫伤了科研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产成了自卑心理和倦怠情绪。”
 
最后,是建设环境方面存在问题。一方面,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在理工科发展方面的政策、制度、资金支持都存在弱势。刘晓君在文章中提到,理工科院校中给文科建设留下的空间极其有限,科研经费划拨上数额小,造成经费严重不足。而在人文社科院校的理工科建设方面,这样的问题同样存在。
 
“理工学科专业建设需要大规模的投资,而我国大学恰恰又处于财政十分紧张的状况,难以保证投资需求。所以,一些文科类综合性大学所开办的理工科学科专业不仅专业面窄,而且条件比较简陋,发展状况欠佳。”别敦荣说。资金缺乏,直接制约着人才与设备的引进,从而导致理工科建设条件上不去,成果出不来。而由此产生的负面效果很大程度上又会反作用于建设队伍的人员身上,制约他们的积极性。
 
同时,这些学校往往在科研考核体系上采取和成熟的人文社会专业同等的考核标准。这对于蹒跚起步的理工科而言,未免显得过于苛刻。
 
另一方面,学校对于理工科建设的不重视也是建设环境方面的又一问题。这些院校的领导大多数是人文社会学科专业科班出身,长期从事文科研究,在工作思路上自然而然存在“重文轻理”的倾向,“有些学校即便说重视,也是口头上的多,甚至形成‘雷声大雨点小’的现象。”刘晓君提到。
 
而观念、队伍和环境三方面的问题严重制约了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优势的综合性大学理工科的建设与科研的进步。
 
渐入佳境
 
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我国众多综合性大学都已经普遍认识到发展自身理工科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重点地逐步开展行动克服困境。
 
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化学系正式成立,这是该校筹建中的理学院的第一个系。该系建立之初便提出要以小、精、尖为基本建设方针,即小型规模的化学系、精良的人员和设备、局部尖端的成果。同时确定了以基于材料的化学为学科主攻方向,走跨越式发展道路,力争在短期内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化学系。这也标志着以人文科学为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在开办精干的理工科道路上的决心。
 
据介绍,目前我国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优势的综合性大学,纷纷开始对症下药,努力扭转现状。主要表现在:准确定位理工科,明确发展道路及主攻方向,端正建设理工科的态度;加大基础建设投入,新建多媒体教室和实验室;高薪引进人才或外聘专家,确立学科带头人和学术带头人,组建专业理工科科研队伍;加强本校教师自身培养,鼓励其攻读学位和进行国内外研修,帮助其提高科研能力和信心;充分利用“211工程”“985工程”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等资源支撑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等等。
 
这些举措产生了一定的效果。据上述院长介绍,该校理工科院系目前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这突出体现在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的数目和科研经费逐年稳步递增;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重要学术论文的篇数逐年稳步递增;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扭转心态,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学校也十分重视,每年都会举办学术交流会议,与同行专家广泛深入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扩大影响,提高学校理工科院系的知名度;理工科毕业生也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每年毕业生的就业率能达到98%。
 
“对文科类综合性大学来讲,要办好理工科,首要的还是在观念意识层面解决好办理工科的目的、态度、方法问题,其次才是实际办学问题。我认为,实际办学问题的解决尽管很难,但观念层面的问题更难,要优先解决好。”尽管这些综合性大学的理工科建设已经渐入佳境,但别敦荣还是忧心忡忡。
 
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当然,这还需要大学里校领导及教学、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
 
当然,以人文社会学科为优势的综合性大学在发展建设理工科的同时,切不可掉入“就理工科论理工科”的“小理工科”思维模式中,而是应该站在宏观的角度,以实现“文理交融”为最终目标,来探讨和建设理工科。因为这不仅是构建真正的综合性大学的需要,同时也正如中国工程院秦伯益院士所言,是“未来社会进步的必需”。■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1年第12期 大学)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