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刊记者 闫岩 来源: 发布时间:2012-2-14 10:32:48
中国油气资源家底



 
2011年的冬天,北京的雾霾天气是给生活在北京的人们印象最为深刻的。而在国土资源部石油天然气储量评审办公室主任陈永武的记忆中,这还并不是他所经历过最糟糕的状况。
 
他告诉《科学新闻》,早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末北京的空气质量可谓是最差的。那时候,人们的衬衣每穿一天都会脏到无法继续再穿,而今天即使空气污染依然令人担忧但是一件衬衣也能穿3~5天。他说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使用了清洁能源——天然气和电。
 
“天然气更为清洁和方便,天然气的使用减少了污染。”陈永武这样说。七十年代,天然气第一次进入北京,随着北京市开始大规模用上天然气后,城市的天空变蓝了、污染减少了。
 
事实上,在中国无论天然气还是石油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在世界能源普遍紧张的今天,究竟中国还有多少油气能源能够使用?
 
对于这个问题,陈永武和他的同事最有发言权。2007年至2011年间,国土资源部启动了全国矿产资源利用现状调查专项,对全国油气储量利用现状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摸底调查。
 
调查范围包括全国(除台湾省)各油公司及地方公司所属矿权范围内的探明油气田,涉及油气田、煤层气田和油页岩矿共875个,其中油田634个,气田230个,煤层气田10个和1个油页岩矿。
 
截止2011年底,此次全国油气资源储量利用现状调查工作全部结束。2011年9月全国及各油公司的油气资源储量利用现状调查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通过评审。
 
在陈永武的眼中,此次调查有四个不同以往的亮点:第一次分析了全国各盆地的剩余可采储量和剩余可采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潜力,对难开发储量提出了提高采收率和储量动用的技术对策和有关政策建议及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攻关示范性工程项目。
 
第一次对中国在境外的油气业务开展调研工作。中国在世界42个国家和地区获得了105个项目,形成了非洲、中亚、中东、亚太和美洲五个油气生产基地。获得了一批可观的权益油气储量,第一次形成了“海外大庆油田”的石油产量,为中国的油气安全保障奠定了较好的资源基础。总结了中国“走出去”的油气资源发展战略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我国在海外油气发展的方向和政策意见。
 
第一次研发了集储量属性数据库、图形数据库为一体的储量信息管理系统。全国油气储量信息管理系统在完善全国探明储量数据库的基础上研发了相匹配的油气田图形数据库和管理、查询油气田的平台,并在储量调查期间完成了资源建设,为储量调查提供了强有力技术支持,也为今后油气储量动态管理奠定了基础。
 
第一次开展了油气储量的动态管理。通过储量复核算和各油气田可采储量的标定,对2009年底全国各油气田的可采储量统一作一次厘定,查明了探明已开发和探明未开发储量的使用情况,进一步掌握了油气储量的现有家底,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潜力分析依据。
 
而随着此次更为细化和全面的储量调查结果出现,中国油气储量的家底随之被了解清楚。这个现状可谓有喜有忧。
 
现状与变化
 
“目前,每年探明储量与每年开采数量相当。”陈永武这样表示中国石油每年探明储量和开采量间的关系。
 
据了解,相比此前的数据,在上述最新一轮油气资源利用现状中,中国油气储量变化较为明显。截止2009年底,对全国634个油田、230个气层气田、11个煤层气田和1个油页岩矿进行了探明储量利用现状调查显示,截止2009年底,全国油气地质储量、技术可采储量和经济可采储量、剩余经济可采储量调查前后变化都不大。
 
油气储量变化较大的是2005年“储量套改”后,各油公司对油气储量的有效动用,使探明已开发储量和探明未开发储量发生了变化。
 
原油储量调查后,全国累积已开发油田含油面积增加2878平方千米,增幅18.1%;已开发地质储量增加21.97×108吨,增幅10.5%;已开发技术可采储量增加5.53×108吨,增幅8.6%;已开发经济可采储量增加4.57×108吨,增幅7.4%;已开发剩余经济可采储量增加4.15×108吨,增幅38.07%。与调查前比较,储量开发动用率增加了7.3个百分点。
 
相比调查前,全国累积天然气已开发含气面积增加3903平方千米,增幅35.5%;地质储量增加14530×108立方米,增幅59.8%;技术可采储量增加8479×108立方米,增幅55.1%;经济可采储量增加6652×108立方米,增幅48.6%;剩余经济可采储量增加6257×108立方米,增幅45.7%。地质储量开发动用程度增加了20.3个百分点,已开发天然气平均采收率由63.3%变为61.4%。
 
陈永武解释称,之所以调查前后储量发生变化,其原因在于:一是通过滚动勘探开发,工作量增加,地质认识深化,对油气田地质储量进行复算,核实了矿权内储量,提高了地质储量落实程度;二是积极推进科技进步、优化开发方式、加强油气田老区调整措施,改善油田开发效果,提高原采收率和储量有效动用程度加大,未开发储量大量转化为已开发,使油气可采储量变化;三是经济可采储量除随技术可采储量变化外,由于评价单元的改变延长了经济生产年限及评价方法、油价、成本等经济参数的变化,导致经济可采储量的变化。
 
此外,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此次工作中油田的油品和油气的开采环境等也被纳入考察范围之内。“在新的调查结果中,稠油、重油的比重增加。这增加了今后石油开采的难度和成本。”陈永武介绍说,他举例辽河油田和塔河油田的原油属于稠油,开发这类油田需要专门的技术,故开发成本增加不少。
 
技术的喜与忧
 
大庆油田一直是中国石油行业的一面旗帜。近年来,大庆油田的产油量并未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大的滑落。
 
“这多亏了技术的不断进步”,陈永武感叹道。他告诉《科学新闻》,为了能够稳产,大庆油田的技术人员一直在积极地研发技术提升技术,稳油控水,不断提高石油采收率,努力保持油田稳产。
 
据了解,大庆油田有60多亿吨的石油地质储量,当国家需要时,在连续27年年产5000万吨的基础上,继续发扬大庆精神、努力攻关,向科技要产量、向技术要效益,现在已开始向第十个年头连续稳产4000万吨奋斗。
 
“在技术上的投入是十分值得的,因为只要在技术上加大投入,一旦突破,采收率的提高,就会新增非常可观的油气可采储量,相当于发现一个大型油田。”陈永武告诉《科学新闻》,80年代之后国家和各油公司在石油开采技术研发方面的投入很大,有的地区随着技术的进步,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
 
提起中国在石油领域的技术水平,不少业内人士都会觉得自豪。陈永武认为,一些常规的技术中国人都已经掌握,尤其是在陆相油气田的勘探开发领域可以称为世界领先。但是仍有少数技术领域则仍需努力攻关和追赶。
 
据介绍,截止2009年底全国已开发油田550个,地质储量动用程度77.0%,平均技术采收率30.4%,全国已开发油田已进入中-高采出程度、高-特高含水阶段,储采比处于合理水平,有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潜力,但技术难度加大。随着勘探开发工作难度的不断加大,对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中国的技术发展和技术储备上还跟不上复杂目标对技术上的需要,现有的勘探技术及综合配套技术的超前研究还适应不了油田发展的需要。在开发上,致密/特致密砂岩、砂砾岩、碳酸盐岩孔洞裂缝、火山岩、变质岩、稠油/特稠油等特殊类型油气藏开发以及深层、薄层、特低渗油藏的开发技术问题都是世界级难题。高含水中后期油藏的稳油控水技术、改善油田注入水水质和防腐技术、三次采油技术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陈永武说,尽管中国石油工业在规模上和技术上及管理体制方面伴随国家改革开放而取得了娇人的业绩,但在新技术应用和创新上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仍存在“短板”效应,少数领域存在较大的差距。如地球物理勘探技术方面,代表装备水平和能力的的带道能力和检波器的灵敏度,代表勘探精度的面元大小,代表资料处理精度和水平的叠前深度偏移和逆向偏移处理技术等仍存在较大的差距。还有国产矿场测井装备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的适应能力都有待于今后持续攻关解决。
 
走出去战略
 
有这样一种工人,他们不但远离家乡和亲人,每天工作的时候还要穿着防弹衣。即使闲暇下来,也不能放心的到周边放松。这些工人便是中国派驻在海外开发油田的石油工人。由于身在较为不稳定的地区,他们不但工作辛苦而且还要时时面临着被绑架之类的危险。
 
陈永武告诉《科学新闻》,中国在海外开拓油气业务十分不易,是经过了“18年抗战”得来的成绩。而中国开拓海外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从能源安全保障角度,国内资源需要接替,要有海外资源作为补充。作为一个经济大国,要在国际上站住脚,必须要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和其他西方经济大国一样,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行列。此外,从企业角度而言,中国企业必须走国际化经营的路子,通过国际化经营,建设综合性国际化能源公司,获得更多的资源。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政府便已经开始谋划“走出去”战略。90年代初,时任国家领导人提出要在海外建立一个“大庆油田”的产量的设想。事实上,这对于当时的中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中国一不熟悉与海外资源国合资合作的国际通则、条款;二不熟悉与西方大油公司竞争的游戏规则; 三没有很多的地质资料供选择有利的勘探开发区块;此外国际化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也十分缺乏。
 
“这十分困难,可以说我们是在别人的‘残羹冷炙’中寻找大的整装油气田,这一点难度很大。后来在苏丹建立了千万吨级别的油田,中亚地区和南美地区的大中型油气田的相继投产,到2009年,中资企业所有海外油田的产量加起来真正的实现了建立一个“海外大庆”的设想。”陈永武这样说。
 
1992年,中国签订巴布亚新几内亚风险勘探合同,这被视为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标志,此后中国油公司在泰国、秘鲁和阿塞拜疆等国购买了部分储量小、产量低的小油田。1996年,中国在海外以苏丹1/2/4区块第一个1000万吨油田和长输管道建成投产,这标志着中国在海外的油气业务开始快速发展。
 
2011年10月,一艘船运载着30万吨左右原油的油船从伊拉克驶回中国,船上载的是在伊拉克的油田产出的石油。陈永武介绍称,当年中资企业在伊拉克的合同区块的原油生产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截至2009年底,中国境外油气业务在世界42个国家获得勘探开发项目105个,形成了非洲、中亚、中东、亚太和美洲五大洲规模较大的五个油气生产基地。在境外获得一批可观的油气储量、权益储量和作业产量及权益产量,已形成一个大庆油田的原油产量。到2011年,中国在海外的权益产量达8500万吨油当量,仅中国石油一家在海外的权益产量达到5170万吨油当量,相当于在海外建成一个大庆油田。与此同时,经过18年的磨砺,中国也由之前的寻找合作变成了许多海外石油公司主动要求合作的对象,一些西方石油公司也开始主动找上门来合作。
 
在陈永武看来,相比其他国家而言,中国企业具备整体优势,可以迅速地调动石油开发所需的上下游环节的所有力量。这相比那些海外石油公司通过外包开展业务大大地节约了时间和成本,提高了竞争力。
 
然而,他也指出目前中国在海外的油气业务仍面临着诸多风险和难题。其中,境外项目受资源国法律、政策、经济、合同条款及政治等多种因素影响和限制,难度将越来越大。目前在海外获得的合作项目,地质条件差、交通不便、油气开采运输成本高,如中东石油合作规模大、合同苛刻,以新老油田开发为主;深海勘探开发技术要求高、投资大;加拿大油砂规模大、成本高。随着资源国政治、军事、经济形势的变化,境外油气勘探开发条件越来越苛刻,不确定因素增多,中国对境外油气合作如何适应国际新形势变化,是境外油气业务发展面临的新的挑战。
 
未来的油气
 
2011年 4月16日,塔里木油田克深7井准备完井试油。这口从1月18日开钻的井耗时近三个月终于完成,最终为深度8023米使之成为中国石油陆上最深井。而在陈永武在塔里木油田工作的年代,这个深度可能都不会被想到。
 
“那时在塔里木超过5000米的井要三思而行,担心这样的深度是否还有没有油气藏存在,现在都已经打到7000米,最深的井打到了8000多米了,仍有大型油气田的发现和油气显示。”陈永武这样告诉《科学新闻》,因为人们总是先选择易开发、成本相对较低的油气田,现在发现的油气藏越来越深,像四川的元坝气田,井深平均在7000米左右。同时,油气藏也越来越复杂,油气丰度也越来越差,而这一趋势在近年来探明的新增油气储量中较为明显。
 
截止2009年底,中国已开发油田550个,已开发油田已进入中-高采出程度、高-特高含水阶段,储采比处于合理水平,有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潜力,但技术难度加大。
 
陈永武介绍说,依据目前的技术和按近30年累积产量和年产量增长趋势分析,到2030年,预测累积石油产量95×108吨,今后20年增加41.3×108吨,年均产量2.0~2.2×108吨左右。按全国30年累积天然气地质储量增长趋势和20年可采储量增长趋势分析,预测到2020年,天然气累积探明地质储量约14×1012立方米,2011~2020年10年间,每五年平均增加地质储量2.8~3.3×1012立方米,年均增加5500~6500×108立方米。
 
据介绍,中国已开发油田储采平衡不均,稳产上产难度大。东部区老油田剩余可采储量储采比为11,低于警戒值12,已开发老油田逐步进入高含水后期,处于含水高、采出程度高、采油速度高状态,剩余油分布零散、挖潜难度大、开发成本增加,保持产量持续稳定面临诸多挑战。天然气开发对象主要为低渗透、高含硫、超深层、超高压、裂缝性、火山岩等气藏,高含H2S和CO2天然气开发成本高,在天然气高效开发技术、安全生产配套技术方面还面临许多难题。
 
除了已开采油田和天然气的难题外,在陈永武看来未来的挑战也丝毫不容小觑。他指出,新增探明储量和未开发储量多以深层、特低渗透、稠油、薄层为主,储量品位差、低品位难动用储量增大,有效开发技术要求高、开发成本高。在现有国家财税政策下,对低效储量、低品位储量的有效开发难度大。如何提高储量动用率、油田采收率和单井产能,提高开发水平和经济效益,是当前储量有效开发的难题。同时,国家也要在政策上给予鼓励,尽可能开发动用这些难采储量。
 
在不断开发已知油气资源的基础上,对于其他种类资源的开发在陈永武看来也是至关重要的。“中国的煤层气、油页岩、油砂、页岩气等非常规资源十分丰富,分布广泛,是中国油气重要的接替资源,具有较大的勘探开发潜力和发展前景。而目前,中国煤层气开发利用仅限于局部地区,尚未形成规模,占天然气产量极少份额。油页岩、页岩气、油砂还处于开发利用起步阶段,保持油气可持续发展接替资源准备不够。”他在给相关部门的建议中这样写道。■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2年第2期 封面)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