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芳 来源: 发布时间:2012-3-19 17:34:14
人熊之争 如何能休

被黑熊毁掉的玉米地
刘芳/供图

 
近年来,亚洲黑熊种群数量在大多数国家急剧下降。究其原因,主要是黑熊遭到过度捕杀以及栖息地受到破坏所致。而这些,最终归结为黑熊与人类利益的冲突结果。
 
由于熊胆和熊掌价格昂贵,市场需求旺盛,在高额利润的诱惑下,偷猎黑熊愈演愈烈。上世纪80年代,中国发展养熊场初期,曾从野外捕捉了数千头的黑熊幼崽,使野生种群遭受重创。
 
1998年以前,很多大型森工企业作业于野生黑熊分布区内,使大面积的森林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加剧了黑熊栖息地的丧失,黑熊变得无家可归。
 
不太“友好”的黑熊
 
在山区或半山区,黑熊往往下山危害农作物、家畜、果树和养峰业,故历史上黑熊一直作为害兽被人猎杀。即使到现在,生活在村庄附近的亚洲黑熊和当地人也时有“接触”,这些“接触”却并不那么友好。
 
2005 ~2007年,笔者曾在四川省进行了社会调查访问。调查结果表明,人熊冲突主要是由于亚洲黑熊破坏庄稼、捕杀家畜甚至攻击人引起的。黑熊损害普遍存在于靠近森林边缘的农田、牧场以及人类居住地附近的森林中。
 
在每年的8~9月份,黑熊会下到农田取食玉米,有些村民报告说由于黑熊取食玉米,造成玉米产量减少10~20%左右。
 
黑熊捕杀家畜也给牧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四川省峨边县老熊坪村,村民反映,过去5年,黑熊杀死了该村近百头山羊,为此村民们放弃了饲养山羊。
 
黑熊捕杀一只羊会给牧户造成500~800元的经济损失,捕杀一头牛或牦牛给牧户造成2000~3000元的经济损失。
 
亚洲黑熊在与人突然相遇或者在人追逐捕杀未遂的情况下,往往会攻击人,致使人轻伤或重伤,甚至死亡。
 
亚洲黑熊攻击人的事件多发生在秋季的阔叶林中,因为此时正值村民到森林中捡拾松茸、青冈菌等野生菌类之时。而秋季又是橡子成熟的时候,黑熊会在林中取食橡子。人和黑熊对同一空间的利用时间重叠,就增加了人熊接触的机会,因此这可能是造成亚洲黑熊攻击人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外,当村民用枪试图捕猎亚洲黑熊但未成功,或者在庄稼地附近驱逐破坏庄稼的黑熊时,被激怒的黑熊也往往会攻击村民。
 
复杂的人类态度
 
据研究,日本当地居民对亚洲黑熊的态度十分复杂:既害怕、恐慌并痛恨它们对人造成的损害和威胁,将它们称为“黑色的罪恶”、“杀人者”;同时,因为黑熊可以双足直立,食性较杂,具有与人相似的某些形态特征,土著居民又对它们充满尊敬之情,给予他们“山人”“山父”等称谓。而在城市里面,人们对黑熊大多持积极保护的态度,认为黑熊是种可爱的动物。
 
四川调查报告显示,在1473位被访者中,6.5%的人说喜欢黑熊,50.2%的人不喜欢,43.2%的人不在乎(即态度中立)。
 
尤其在有亚洲黑熊伤害牲畜和人的村庄周围,人们对其十分痛恨。虽然只有13.5%的村民承认遭受损失之后会采取放置陷阱、套索、毒药的方式来毒杀黑熊,但是实际上可能有更多的人会采取报复性的措施来减少黑熊对他们造成的损害。
 
黑熊及其制品由于巨大的经济和使用价值为人们所喜爱。现代中医则使用熊胆治疗肝脏、心脏、胆囊、痔疮等多种疾病。随着中药在亚洲的普及和发展,熊胆在亚洲多个国家被普遍使用,尤以中国、日本及韩国的需求量最大。此外,亚洲黑熊甚至还被捕捉作为宠物饲养。
 
黑熊制品的巨大利益是当地人猎杀黑熊最主要的驱动力。在很多调查地区被访者承认当地仍旧有偷猎黑熊的活动。这些被访者认为当地人偷猎黑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取熊胆和熊掌(78.5%)。
 
人熊如何和谐共处?
 
人兽冲突给人类和野生动物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但是目前研究者和野生动物管理者对于如何彻底解决人兽冲突、实现二者和谐共存尚无明晰的答案。目前已有的缓解野生动物损害的做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预防性措施:如在庄稼地或牧场周围修建围栏或者电网,减少野生动物破坏庄稼或家畜的机会。根据野生动物活动规律选择牧场,减少在黑熊活动较多的季节或区域采集林产品,即减少野生动物与人及家畜相遇的可能性。
 
非致死性控制措施:包括利用狗来驱赶野生动物,将肇事动物麻醉并转移至离农田或牧场较远地区等。这些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害,而又不会影响动物种群。
 
致死性控制措施:即将肇事动物打死,或者野生动物管理者每年捕杀一定数量的动物使野生动物种群保持稳定,从而减少人兽冲突。这要求野生动物管理机构准确掌握动物种群的状况,并能长期监测种群变化。
 
经济补偿:即对遭受野生动物损害的人给予一定比例的经济补偿,这种方法在不同地区实施效果不同,研究者对其争议也很大。
 
保险金制度:在偏远山区试行野生动物损害保险金制度,保费可由当地政府补贴一小部分,村民出一大部分构成。
 
生态旅游:在某些地区可开展生态旅游,使当地村民参与进来并成为主要受益者,增加他们的收入,从而增加他们对亚洲黑熊损害的容忍度。
 
除了缓解人熊冲突之外,要保证黑熊种群的健康发展,亟需从以下方面控制盗猎黑熊行为:当地林业部门或保护区加强对偷猎活动的巡护监测;亚洲各国加强合作,控制熊制品交易市场,严禁熊胆和熊掌的非法交易;在野生动物出产地和消费地之间建立屏障,使终端需求降低,产品价格下降,减弱偷猎的驱动力;加强对公众的教育,使人们少用或不用熊制品,同时研发熊产品的替代产品,使公众减少对熊制品的消费,从源头上降低市场需求。
 
目前,建立自然保护区也是保护黑熊种群,缓解人熊冲突的有效方式之一。我们调查发现,在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地方,由于野生黑熊的栖息地得到了保护,目前已经变成黑熊生活的乐园。此外,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发现黑熊的踪迹最多,这说明大熊猫保护区内良好的栖息地也成为黑熊的庇护地。■
 
(作者工作单位为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本刊见习记者唐凤整理)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2年第3期 封面)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