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刊见习记者 唐凤 来源: 发布时间:2012-3-19 17:34:14
人工熊胆 能否替代
 
熊胆一直是紧俏商品。
 
一份市场调查显示,在全国药材市场经销的80个常用中药材品种中,有42个品种供应缺口加大,其中,10种动物药材紧缺价升。熊胆赫然在列。
 
越来越稀少的野生熊胆来源,使得一部分人开始将视线投放在了人工熊胆上。1983年,卫生部批准沈阳药科大学、辽宁省医药工业研究院承担人工熊胆研究项目。但是,30年过去了,人工熊胆依然未获批复。
 
这期间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活熊取胆汁”。而“活熊取胆汁”和人工熊胆,早在项目落地中国之日起,就已经形成两军对垒的阵营。
 
“活熊”叫板“人工”
 
自从熊胆药用价值被发现,杀熊取胆持续了1000多年。伴随着野生黑熊数量的不断减少,捕熊杀熊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
 
由于天然熊胆紧缺,1983年国家提出号召,希望尽快研究代用品,以免影响熊胆的临床使用。
 
同一年,“人工熊胆项目”正式立题,并由沈阳药学院(后改名沈阳药科大学)和辽宁省医药研究所(后改名为辽宁省医药工业研究院)共同参与研究。很快,人工熊胆研究紧锣密鼓地展开了。
 
差不多同一时间,朝鲜的一项新技术却吸引了更多人的目光,这项技术就是“活熊取胆汁”。
 
与前途未卜的人工熊胆研究相比,“活熊取胆汁”看起来更有优势,更容易引进,见效也更快。很多单位一开始就瞄上了这项新技术。
 
1989年,四川养麝研究所王大中等人在《四川畜牧兽医》杂志上发表《养熊取胆新技术》系列4篇文章,介绍该所对“活熊取胆汁”技术的研究,并提到1984年底他们就在国内率先开展人工取活熊胆汁等相关技术的研究。
 
一时间,号称“实现了保护和利用野生资源双赢”的引流熊胆技术甚嚣尘上。
 
1989年,《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实施,黑熊被归为二级野生保护动物。从此,猎熊取胆、杀熊取胆结束,“活熊取胆汁”技术开始成为获取熊胆的唯一途径。
 
2010年4月发表在《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上的论文《我国养熊业及引流取胆技术的历史与发展现状》指出,人工养殖黑熊的目的是通过引流的方式从活熊身上得到胆汁,从而改变以往杀熊取胆的方式。“这可在持续不断地获取胆汁、维持黑熊种群数量的同时,最大化地开发黑熊的经济价值。”
 
正是养熊背后可观的经济利润使得不少人坚信:人工养殖黑熊是保护和合理利用野生资源的最佳途径。
 
为使引流熊胆汁的成果早日应用于临床,1988年6月,卫生部召集专家在成都召开了“引流熊胆药用审评会”,对陕西、四川两省申报的引流熊胆汁技术相关资料进行了全面评审,结果认为:人工引流熊胆与天然熊胆内在质量基本相同,可供药用。11月,卫生部下达引流熊胆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活熊取胆汁”技术开始有据可依。
 
与经过近30年却仍未得到批复的人工熊胆研究相比,这场较量,以“活熊取胆汁”的“完胜”而告终。
 
人工熊胆的功效是否确实劣于活熊胆汁,活熊胆汁能否被替代的讨论并未就此消停。
 
熊与人
 
春秋战国时期,孟子曾经写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被一直唱诵至今。那时的熊多被当作高级食材,为贵族们所青睐。
 
几百年后,熊又开始因其具有极高药用价值的胆囊而备受追捧。
 
熊胆来源于熊科动物黑熊、棕熊的干燥胆或黑熊引流的胆汁(其干燥物称熊胆粉)。
 
在《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中医四大典籍里,并没有熊胆入药的记录,直到唐代,熊胆才开始正式进入药典。
 
公元659年,唐代《新修本草》提及熊胆入药,其味甘、性寒,主治黄疸等症。李时珍也在《本草纲目》记载: “熊胆气味苦寒, 无毒, 入肝胆心经。”
 
但是,在各种药典中,熊胆并没有进入治疗性命攸关疾病的药方,而多用于治疗肝、眼等疾病。在良药匮乏的古代,熊胆获取困难,虽不能保命,但其价值却也一直不菲。
 
而现代药理、药效学实验研究则证实,熊胆有保肝利胆、溶解胆石、镇静、抗惊厥、解痉、抗炎、抑菌、解热等多方面的药理功能,广泛用于眼科、五官科、消化科、神经科等。
 
2009年5月刊登在《中草药》杂志上题为《天然熊胆粉与人工合成熊胆粉的红外吸收特征比较》的文章指出,熊胆具有清热,平肝,明目之功效,临床常用于惊风抽搐、咽喉肿痛等。
 
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教授高益民认为,熊胆既可以用于一些急性病,比如急性结膜炎,也可以用于高血压等慢性病。“但是,临床研究已经证实,天然熊胆并不是必须使用的药材,不存在缺了熊胆就不能治疗的疾病。不能因为天然熊胆名贵稀缺,就说非有才行。”高益民说。
 
实际上,熊胆粉虽然一贯被打上中药的标签,但它却开始成为人情往来的“奢侈礼品”。有媒体报道,现在处在风口浪尖的归真堂熊胆馆就打出“礼品”、“养生”的旗号,推出了熊胆养生茶、熊胆利甘冲剂等众多产品。
 
现代社会,在一片追求“天然”“健康”的呼声中,虽然熊胆粉离治病越来越远,与重病危症更是扯不上关系,但是熊胆消费量却十分巨大。那么,熊胆的有效成分如何,其功效是人工产品可以替代的吗?
 
能否替代?
 
“虽然引流熊胆可避免杀熊取胆,但通过手术长期把导管植入熊的体内抽取胆汁的做法越来越不被公众所接受,因此,寻找天然熊胆的代用品成为必然。”吉林大学药学院药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孟勤认为。
 
1989年,承担人工熊胆研究项目的王永金、杨泽民等人在《红外光谱鉴定熊胆的研究》中提到,熊胆的主要化学成分为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牛磺鹅去氧胆酸(TCDCA)、牛磺胆酸(TCA)、少量的熊去氧胆酸(UDCA)、鹅去氧胆酸(CDCA)、胆酸(CA)、去氧胆酸(DCA)、胆固醇(CS)、胆红素以及各种氨基酸和微量的无机元素。
 
其中,牛磺熊去氧胆酸的含量最高,是熊胆的特有成分。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牛磺熊去氧胆酸可以通过工业合成得到,而且方法并不困难,成本也不算太高。
 
人工熊胆制品的药效究竟如何?
 
长春中医学院的于淑贤、高颖利用昆明种小鼠对人工熊胆和天然熊胆的药效进行了比较。实验结果发表在《天然与人工熊胆粉的药效学实验研究》一文中,文章显示“实验所用的人工熊胆粉在镇静、利胆方面的作用已经接近天然熊胆粉。”
 
无独有偶,吉林大学李政、尹建元等人也利用廉价的畜禽胆汁为原料,人工合成熊胆粉,并进行了人工合成熊胆粉和天然熊胆粉的红外吸收光谱特征分析。根据红外吸收光谱图可判断熊胆中主要成分——牛磺熊去氧胆酸在人工熊胆粉中的含量高于天然熊胆粉。
 
“在熊胆粉中主要有效成分是牛磺熊去氧胆酸的前提下,人工熊胆是完全有可能替代天然熊胆的。”吉林大学药学院副教授尹建元告诉《科学新闻》。实验中,合成熊胆粉中的牛磺熊去氧胆酸含量之所以高于天然熊胆粉,是因为在合成时没有加入脂肪成分。“如果天然熊胆中脂肪等成分也起作用,人工熊胆粉是否能替代天然熊胆粉就很难说了”,他补充道。
 
另外,据报告显示,目前至少有54种草药具有与熊胆相似的功效,包括常春藤、蒲公英、菊花、鼠尾草、大黄等。
 
2010年,青海省海西州蒙藏医院副主治医师尕贝在《中国民族医药杂志》发表了《蒙医熊胆替代品的制作法》。尕贝在文中表示,蒙藏医药的熊胆替代品,在蒙藏医古籍中早有记载,民间也有流传。
 
尕贝在古籍记载和民间传统经验的基础上改进技术,利用健康动物的新鲜胆汁和质量合格的各类草药制成的熊胆代用品,经过10余年使用观察,结果显示其疗效好、质量可靠,而且材料资源丰富、价格低廉。
 
但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对人造熊胆的功效有着不同的意见。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熊胆本身不是单位用药,而是复方组成用药,熊胆是其中很重要的成分,熊胆粉本身是个复方,比如天安牛黄,其中也不止牛黄一种成分。复方的成分,通过科研的方法找到替代品,但据我了解到目前为止还没有。”
 
虽然众说纷纭,但是,人工熊胆一直没有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批是不争的事实。
 
对此,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给出的结论是人工熊胆十分复杂,其工艺水平、临床效果能否达到天然品的水平,需要大量的专家论证才能得出结论。目前,人工熊胆还处在审评阶段,如果能达到要求,就能获得审批,从而进入市场。
 
事实上,早在1990年,人工熊胆研究项目组就接到卫生部药审办对其成果的批复,认为人工熊胆在质量标准、长期毒性等方面均已符合药审要求。
 
但有媒体曝出,批复中还有一句意味深长——“目前引流熊胆已经可以满足药材所需,请开发时注意”。■
 
支持用熊胆
 
国家中医材生产规范组长周荣汉:
 
中药绝大部分来自天然,天然药物不可用一个单一的化学药物来取代。人工麝香和人工牛黄等替代品,因在药效成分等方面的差异,仍不能完全替代动物药。人工合成的熊去氧胆酸,只是熊胆五大类成分之一——胆汁酸中的一个成分,不能完全替代熊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
 
熊胆本身不是单位用药,而是复方组成用药,熊胆是其中很重要的成分,但熊胆粉本身是个复方,比如天安牛黄,其中也不止牛黄一种成分。那么,复方的成分,我们要通过科研的方法找到替代品,但据我了解到目前为止还没有。
 
全国政协委员、望京医院骨科主任温建民:
 
主流中医界的观点都认为,目前,熊胆不可替代。关于黑熊患有炎症甚至癌症的说法不可信,因为国家有严格的制药产业准入,如果熊胆有炎症,制成熊胆粉不合格,胆汁自然就淘汰掉了。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黄乘明:
 
熊胆胆汁是中国中医药里很重要的成分,在目前没有有效的替代品之前是不能取缔的,以后如果研制出有效的替代品,能够效果好,价格便宜,消费者会自己做出选择,而一旦消费者不选择天然熊胆药品,取胆汁的行业也就自然消失。
 
(《科学新闻》整理)
 
反对取熊胆
 
人工熊胆专家、沈阳医科大学原副校长姜琦:
 
人工熊胆完全可以等量、等效替代天然熊胆,为天然熊胆的理想替代品。人工熊胆的化学组成、理化性质、稳定性等均与优质天然熊胆一致,主要有效成分相同,并且含量接近,两者所含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的种类及外观形状、理化性质等各方面都很相近,而且质量稳定。
 
中国药膳研究会的中医药专家刘正才教授:
 
现在我们已经有多种草药替代品和合成药材,它们和熊胆汁的医药作用是一样的,因此现在的中药没有必要再使用熊胆了。亚洲动物基金和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的有关中医报告显示,目前至少有54种草药有与熊胆相似功效,包括蒲公英、金银花、连翘、黄连、菊花等,这些草药的疗效比熊胆更好,而且更便宜。
 
安徽医科大学教授祖述宪:
 
实际上,从古至今,中医在开方子的时候是很少用到熊胆的。熊胆里的去氧胆酸钠可以化学合成,那为什么还要从活熊的胆汁里提取呢?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
 
我不赞成活熊取胆。除保护动物外,作为医生,我还关心熊胆有没有确切疗效。中医有一套解释,认为熊胆有清肝明目、降火功效,但我至今还没看到一个循证医学证据,能证明熊胆汁有确切的医疗效果,具体有效成分是什么?即使真的有一定疗效,也有很多替代品,不应该活取熊胆。
 
(《科学新闻》整理)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2年第3期 封面)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