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刊记者 闫岩 来源: 发布时间:2012-3-19 17:47:58
归真堂和熊

亚洲黑熊-黄美秀摄

 
归真堂,全名福建归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这家位于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的公司以饲养黑熊、生产和销售熊胆系列产品而成为当地有名的企业。
 
归真堂目前饲养了数百头黑熊。他们通过腹部造瘘的方式从这些活熊身上获取胆汁,用于制售熊胆产品。而在2012年2月,因为再度上市受阻,归真堂和黑熊之间的关系变得不仅仅是饲养和被饲养那么简单。归真堂的“活熊取胆”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同时围绕这个话题也展开了一场从保护动物到中医药的论战。
 
“上市梦”
 
“从外面看,养殖基地好像是一个野生动物园。进入以后更觉得像是进了公园”,杨钧天这样向《科学新闻》回忆自己眼中看到的黑熊养殖基地。
 
2012年2月22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杨钧天和许多人一起乘坐着专门的大巴车进入归真堂位于福建省惠安县的黑熊饲养基地。大巴进入大门后,翻过一座山丘,他们才看到养熊的房子。在平时,这里是不对外开放的。
 
而杨钧天等人之所以能够进入熊场也是基于归真堂的主动开放。这次“主动开放”还得从2009年谈起。
 
归真堂成立于2000年,注册资金为6000万元。2006年归真堂完成股份改制。和所有创业的企业一样,上市、融资、扩大企业规模也是归真堂所期望的。2009年11月,归真堂接受万联证券的上市辅导。2011年初,归真堂出现在中国证监会公布的名单上,这似乎离上市又近了一步。
 
令归真堂没有想到的是,一条微博让它在2011年没能实现“上市梦”。
 
“福建归真堂上市募资将用于年产4000公斤熊胆粉、年存栏黑熊1200头等两项目。如果真上市,那今年就是月熊的末日”,云南卫视《自然密码》制片人余继春发表了这样一条微博,并在文字下附了有关“活熊取胆”的视频。可能是微博上触目惊心的画面起了作用,这条信息在微博上获得了高度关注,阻止归真堂上市的呼声渐起。
 
“可以说,如果反对我们就等于反对国家。”面对来自各方的质疑和压力,在泉州参加人大会议的归真堂董事长邱淑花告诉媒体,“养熊是林业部颁发的批文,生产熊胆粉是1995年卫生部颁发的药准字号,都合法”。
 
尽管在压力之下,归真堂放缓了上市的脚步,但这还只是个开头。“他们被列在准备上市的队列中,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上市”,有知情人士这样告诉《科学新闻》,作为黑熊研究者,他曾经多次前往归真堂饲养基地。
 
2012年2月1日,归真堂再次名列上市的公司名单。随之该信息被更多的媒体和环保组织所关注,关于取缔“活熊取胆”和阻止归真堂上市的呼声又一次传出。
 
这一次,被搅入归真堂“活熊取胆”事件中的还有中国中药协会。2月16日,中药协会针对“活熊取胆”一事专门召开新闻发布会予以回应。在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中药协会会长房书亭介绍称目前全国共有68家经政府许可的养熊场,养熊业支撑183家中药企业、153个中成药品种。而取胆汁的熊和未取的熊在生理指标和健康上并无显著差异。
 
“取胆过程中黑熊可以正常、平静地进食。取完后把管子去掉,给漏管消毒,熊吃完东西后就能去玩了。熊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什么异样,看起来还挺舒服”,房书亭这样告诉媒体,并表示可以组织媒体前去参观“活熊取胆”。
 
此时的归真堂,虽然对于媒体的各种质疑并未给予回应,但是他们也没有坐以待毙。在中药协会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天,归真堂开始尝试“自救”。
 
2月18日晚8时30分,归真堂在其官网发布《“归真堂养熊基地开放日”公开邀请函》,宣布22日和24日两天开放养熊基地。开放对象包括媒体记者、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领袖、专家学者及动物保护组织。20日上午,归真堂发布首批参与“养熊基地开放日”的媒体名单,包括60余家国内媒体,共计102人。
 
2月22日,67位记者前往饲养基地参观。在参观的队伍中,杨钧天看到还有9位社会人士,其中1位来自深圳的投资人士,他这次来观摩的目的是为了要考察归真堂的经营状况,从而判断是否有投资的价值。
 
在参观完养熊基地后,记者们还被安排与专家们进行对话。“在现场,有年轻记者围绕‘熊到底痛不痛’的问题和专家们辩论”杨钧天回忆道。在他看来,此行虽然看到了“活熊取胆”,但是看到的肯定都是“企业希望你看到的”。
 
据介绍,目前归真堂正在建设3000亩的养殖新基地。一旦他们成功上市,募资款项将主要用于“年产4000公斤熊胆粉”和“年存栏黑熊1200头,年繁殖黑熊200头”。
 
护熊者说
 
“我们一直在试图与归真堂的人联系前去参观,但是对方一直在推诿。在开放日当天,我们赶到了福建,但是最终并没有参观成功。”亚洲动物基金的方丹这样告诉《科学新闻》。
 
亚洲动物基金是一家非政府组织,他们也是此次归真堂“活熊取胆”事件中反对呼声最高者。据方丹介绍,亚洲动物基金从事有关黑熊的保护工作已13年之久。此次归真堂“活熊取胆”事件中,亚洲动物基金不但呼吁各界保护黑熊,还公布了相关数据和图片以证明“活熊取胆”对黑熊的害处。自2011年初,归真堂第一次上市的消息传出,他们就曾向福建省证监局递交书面声明,尝试阻止归真堂上市。
 
在中国,呼吁保护黑熊的组织和个人并不只亚洲动物基金一家。2011年,除了亚洲动物保护基金外,在两会上,一些代表、委员也就此事专门提交议案和提案:政协委员张抗抗提交过抵制“活熊取胆”的提案;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杂志执行主编贾宝兰,更是自2010年提出《关于取缔黑熊取胆的提案》后,于2011年再次提出同一提案。
 
归真堂上市的脚步缓了下来,但是这并不是最终的结果。
 
2012年,随着归真堂拟上市消息的再次传出,亚洲动物基金及其他环保组织也开始了行动。2月14日,72位相关人士以签名的方式向中国证监会信访办递交信函,请证监会对归真堂的上市申请不予支持及批准。
 
为了减少“活熊取胆”的发生,有人甚至提出了收购归真堂的办法,不过此举并未获得回应。公益慈善组织“中国SOS求助”创始人白一鹏于2月8日正式向归真堂及其部分股东发出收购邀请。他表示已经联合几位自然人筹措了1.2亿元资金,计划对归真堂的股权进行收购。若入股成功,他将以股东身份让归真堂的发展逐步脱离“养熊取胆”行业。
 
对此,归真堂董事张志鋆则对媒体表示,据其所知,归真堂创投股东方面上市前不卖股权。他不否认目前取胆方式对黑熊仍有伤害,但认为伤害已最小,并达到中医药原料来源与动物保护之间的“平衡”。
 
2月18日,在归真堂发出的参观邀请中,专门列了一个特邀名单,其中企业家包括阿里巴巴的马云、TCL的李东生、好利来的罗红,作家周国平、冯骥才、毕淑敏,歌手韩红、羽泉、莫文蔚以及天使投资人薛蛮子等均在其列。
 
但是对此邀请,很多受邀人士表示其真实性值得商榷。动物保护组织它基金表示,“无法确信一次被组织、被安排、被限定的参观的真实性”。
 
熊和熊胆
 
新华网社会频道2月9日推出的《您对“活熊取胆”有何看法?》的网络调查结果显示,在9135名参与调查的网友中,有59.8%赞成“禁止‘活熊取胆’”,38.7%的网友认为“熊胆是传统中药的重要原料,其功效尚无法用其他药物代替”,3.21%的网友希望尽早研发出功效相同、价格合理的熊胆替代品,另有0.12%的网友则表示“不好说”。
 
在2012年两会委员、代表的提案和议案中,“活熊取胆”问题自然也被提及。全国政协委员、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公众对于黑熊权益的关注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应该得到尊重。不过,熊胆等名贵中药材是人类抗击疾病的工具,在尚无有效替代品的情况下,“活熊取胆”也属无奈之举。
 
“大多数人都没有去过‘活熊取胆’的基地,而是凭自己的想象,判断场景。或者是凭借二手信息进行推测。如果能够去一趟是最好的”。谈起“活熊取胆”,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蒋志刚这样告诉《科学新闻》。但是在他看来,与远古时代的人类比较,现在人们的生活已经脱离自然,所以人们对野生动物,特别是伴侣动物的情感在变化。
 
而针对归真堂“活熊取胆”这一事件,蒋志刚认为应该冷静地分析。“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人工饲养动物的第二代以后已经不算是野生动物了”,他指出,这些熊不是直接来自野外,而是人工饲养繁殖的。同时,蒋志刚还指出真正有说服力的数据应该是出自第三方之手,与争执双方都没有利害关系的机构来做才是最合适的。
 
在蒋志刚看来,之所以归真堂“活熊取胆”事件引起如此大的反响,是因为人们除了考虑到动物保护之外,也涉及到情感和伦理问题。
 
“国家法律有规定,黑熊和棕熊作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法律提出的是保护和利用。”王国强表示,自己非常尊重大家保护动物的心情,但要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对于熊胆要在很好保护动物的基础上予以利用。
 
王国强认为,取熊胆汁所需的熊属人工饲养,这是合法的。“这个技术逐渐在改进,如果以后有更好的技术,那我们也可能会正确地运用”。
 
在归真堂“活熊取胆”事件中,公众对于动物福利和动物保护法的思考较之以往更多了一些。据了解,在许多国家都专门设立了有关动物的生命权、健康权、发展权、福利权等法律。而在中国,有关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则相对比较分散,且主要是针对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保护。
 
目前,许多人认为“活熊取胆”是一种虐待动物的行为,从这个角度出发,他们要求取缔“活熊取胆”,健全动物保护法。在两会中,全国政协委员冯小宁提出了一个关于动物保护的提案;全国人大代表敬一丹提议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改变人们对于“野生动物是一种可利用资源”的观念。
 
在学者眼中,“活熊取胆汁”事件所引发的讨论,让人们更加关注动物伦理,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我以前一直以为动物福利保护在中国现阶段来说,还比较超前,可能缺乏社会基础,进行动物福利保护立法会是比较遥远的事情。但完全没有想到,此次‘活取熊胆’和归真堂上市,竟会在全社会激起如此轩然大波,引起社会媒体、各界精英和广大公众如此广泛和持久的关注和讨论。这也说明,人们对动物福利的认识迅速提高和公民社会的日趋成熟”,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系教师、环境法博士杨朝霞告诉《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2年第3期 封面)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