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3-9-29 12:12:37
取消文理分科是提升科学素养的关键
方舟子和崔永元关于“试吃转基因”的微博大战愈演愈烈。
 
撇开问题本身不谈,旁观两个各自领域的 “大牛”,在“谁有资格做科普”的对话方式上颇有意思:方质疑崔不懂科学没权利质疑,崔则反击方不懂基本的语言逻辑。仔细看来,两人看似激烈的“对攻”,其实根本没有在一个话语体系中。
 
如果深剖根源,笔者认为,这或许和两人的文理科不同的学科背景有莫大关系。再进一步来看,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说,文理分科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公众在重大科学问题上分歧的产生。
 
文理分科,是极具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是特定时期的特殊产物。彼时,“文革”结束,百废待兴,中国开始进入工业经济时代。而当时的情况是,一方面人才出现断层,另一方面大量专业技术岗位严重空缺。于是,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 “文理分科”模式,成了当时的最佳选择。
 
然而,这种培养模式其实极具功利主义色彩。30多年后,已经不能满足知识经济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弊端已经开始逐步显现。
 
正因背景不同,两种学科背景的群体在思维方式上被割裂开来,文科生认为理科生不具人文关怀、文化素养差,理科生则认为文科生逻辑性不强、缺乏自然科学素养。而方崔之争的核心恰恰就在这。
 
更严重的是,我国目前仍处于应试教育阶段。为了拿到一个好分数,“集中优势兵力”成了很多学校和学生的指导思想,有的学校甚至从高一开始就主攻几门高考科目的课,央视著名主持人就自曝过自从高中起几乎没有学过理科的科目。这种分科时间越来越提前的趋势,更加剧了思维方式的人为干扰。
 
这使得文科背景的学生科学知识缺乏,难以用科学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或理解问题,即便接受过高等教育,科学素养也不高。
 
以媒体行业为例,该领域大部分从业者都为文科背景。当他们报道需要以科学决策为前提的事件时,往往传达给大众的是打上自身思维方式烙印的信息,而并非客观真实的科学理念,极易形成不良后果,甚至造成恶性循环。
 
当前,国家在下大力气进行科学普及,提高全民科学素养。而拥有科学精神,用科学的思维思考问题,恰恰是数、理、化等高中阶段的学科训练可以提供的。因此,笔者认为取消文理分科将会对全民科学素养的提升具有极大促进。
 
同时,让从事理工科专业的人在青少年时期接受哲学的培训以及人文情怀的培养,既对其工作和情商培养具有广泛意义,也利于他们和普通公众的沟通和对话。
 
总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是一个知识社会的两条腿。缺了任何一条腿,整个社会就不得不跛行了。
 
如果能够尽快取消文理分科,让明天的社会中坚力量在高中阶段接受扎实的文史哲和数理化基础教育,就善莫大焉了。■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3年第09期 社论)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