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坛公园以西,一片郁郁葱葱中,矗立着一座方方正正的建筑。这里就是北京市自然博物馆所在地。
自1951年开始,北京自然博物馆已经在这里度过了63个年头。两层楼高的建筑,在如今高楼林立的首都北京显得并不起眼,但是她却以其自身的魅力,吸引着众人的目光,受到参观者的仰视。
这里,首次为世人揭开了恐龙羽毛颜色之谜,确定了赫氏近鸟龙和小盗龙的全身羽毛颜色;发现迄今为止已知的最古老的有胎盘的哺乳动物——中华侏罗兽,为哺乳动物起源与早期演化找到新证据;在最新的研究中,他们发现新的多瘤齿兽,对研究多瘤齿兽最早期的演化、食性分异、运动适应起源等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也是在这里,古人类学家裴文中发起并筹备成立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协会;创刊发行专业学术刊物《北京自然博物馆研究报告》、《大自然》科普杂志。
此外,北京自然博物馆还是连续四年在国际顶级科技期刊《Nature》、《Science》上发表高水平论文的自然博物馆。
她是同行中的翘楚。
荣耀的背后
博物馆的工作是需要野外实践的,需要走出去,到自然保护区和古生物化石产地去,与野生动植物和化石打交道,还要与大学、博物馆和研究机构合作,当然还要有开展国际合作交流。在记者联系采访的两个多月里,北京自然博物馆馆长孟庆金先是在野外发掘恐龙,后又到国外做展览,最终在会议的途中与记者匆匆会晤。
大量的野外考察实践,让孟庆金生活充实又多彩。当他回忆起在甘肃戈壁滩无人区发掘恐龙时,依然心驰神往。在那方圆一二百公里不见人烟的无人区,没有任何娱乐,挖掘队带来的小狗,便成了大家在野外的精神寄托。在那满是沙子的地方,小狗甚至都走伤了脚。每天大家醒来都会发现床上铺满一层黄土。可到了晚上,当工作了一天的孟庆金躺在木板上,给身边的工作人员讲解着星座时,他们全然陶醉在美妙的星空世界里,浑然不觉身下垫着的是块硬邦邦的木板,也察觉不到周围的老鼠乱窜,甚至风一吹就可能把帐篷刮倒,更忘了白天干活的辛苦��
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孟庆金率领着研究团队收集到了第一手的资料,甚至曾为博物馆挖出了宝贵的恐龙化石,并用摄像机将挖掘过程记录下来,为之后的科普工作留下了大量、详实的教材。
自然科技的科普圣地
几乎每个走进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人,都能感受到这里的独具匠心。不论大人孩子都会按捺不住自己好奇心,想看看这个、摸摸那个,仿佛进入了科学探索的迷宫。
北京自然博物馆设置了古生物、动物、植物和人类四大主题内容的基本陈列展厅,包括生命的起源厅、古爬行动物厅、古哺乳动物厅等,展品颇多,内容丰富。
这里还曾先后被中央宣传部和北京市政府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和“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9年被国家文物局评定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虽然采访的日子是工作日,但馆内丝毫没有感到冷清,到处是拿着作业本跑来跑去的学生。难道今天学校不上课?一问才知道,他们这就是在上课,自然博物馆就是他们的教室,展品便是他们的教科书。
如果你在周末或节假日去北京自然博物馆,就会发现有很多“小”讲解员,大的有十来岁,小的则只有四五岁,抑扬顿挫地讲解把博物馆的陈列体现得活灵活现。更有趣的是,有观众参观的时候,他们会非常热情地讲解;当没有观众的时候,他们还会一个人对着恐龙振振有词。
“小小科普讲解员”是北京自然博物馆根据自己独特的优势,结合儿童对自然科学知识的兴趣和对语言表达艺术的追求与需要而开办的特色培训。除了小小讲解员的服务,博物馆还有庞大的志愿者队伍,他们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岗位,有退休人员,也有在职人员,还有学生群体。是北京自然博物馆,培养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也是北京自然博物馆给予他们机会,让他们成为博物馆甚至社会中传播科学的中坚力量!
体量小容量大
北京自然博物馆另一个为人称道的地方就是她的馆藏。
在古老的主体建筑旁,有栋看似很低调的黄色小楼,名为“田家炳楼”。别看它小,不起眼,里面可是藏着20多万件标本,其中不乏具有极高的收藏、研究和展览价值的珍品。
面对这些珍贵的收藏,孟庆金如数家珍:“这是世界最早真兽类哺乳动物化石——带胎盘的中华侏罗兽,世界上第一个恢复了羽毛颜色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各种珍稀濒危动物,以及国家领导人转赠的珍贵标本等。”但当他被问起哪个算得上是镇馆之宝,他却有些为难了。因为在他眼中,有的标本具有研究价值,有的则具有收藏价值,有的是珍贵独一无二的,都是无价之宝。
2008年,北京自然博物馆免费开放后,年观众量达百万人次,展览空间不够成为博物馆发展的瓶颈。所以,建造面积更大、更符合观众需求的新馆成为博物馆一件大事。
可惜的是,因为博物馆毗邻天坛公园,受世界文化遗产影响,又面临中轴路而备受关注,目前一切尚在整体规划中。
现在,除了固定展览,北京自然博物馆会不定期引进国外的展览,如“达尔文展”、“猛犸象展”等,每年都推陈出新。在2013年上半年,展出了“鲨鱼的故事”、“蛇行天下”、“猫咪回家路”等多个特色展览。自然博物馆还将展览送到震区或边远地区,如在四川、新疆和内蒙古进行了“聪明的植物”大型巡展。
当然,他们绝不满足国内的“第一”,博物馆也常常会把精彩的展览送到国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