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庐江-枞阳火山岩铁铜矿集区(下称庐枞矿集区),地处长江中下游构造—岩浆成矿带(安徽段)的中段,位于长江北岸,与东侧的铜陵矿集区隔江相望。因其所处的构造位置独特、岩石类型特殊以及产有丰富的黑色、有色、贵金属及非金属矿产,而备受地学界关注。
庐枞地区的勘查工作始于上世纪50年代,之后陆续发现了一批大中型矿床,如罗河铁矿、沙溪铜金矿床、龙桥铁矿和新近发现的泥河铁矿。
为了进一步研究地壳精细结构和成矿的深部因素,近年来科研人员在庐枞地区开展了大量的深部探测实验与研究工作。
与此同时,在原有1:50000航空磁测和重力测量基础上,新一轮重力、磁力、和大地电磁剖面测量工作也相继实施。
此外,项目组还在庐江、枞阳等地区选择深部成矿有利区,以具有代表性矿床的成矿环境为主要探测对象,分别部署了2000米和3000米科学钻,通过直接钻探,以获得矿集区深层信息。目前庐枞矿集区的科学钻探深度已达3008.29米,成为我国几个最深的固体矿产勘查钻孔之一。
围绕庐枞矿集区深部结构探测与成矿预测,经过4年多的攻关研究,项目组已发表论文44篇,申请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项。与此同时,项目组还在庐枞矿集区取得了一些重要进展和创新性认识:
在探测技术方法方面,形成了适合火山岩地区反射地震数据采集的技术系列和数据处理技术流程;提出了MT数据强干扰背景下时间域形态滤波去噪技术,重、磁三维相关成像技术,基于重磁三维物性反演的三维岩性填图技术和地质—地球物理约束下的三维建模方法流程,为矿集区深部三维结构调查和整装勘查区深部找矿提供了技术借鉴。
在探索庐枞矿集区地壳结构框架和区域变形特征方面,发现了壳/幔边界基性岩浆底侵的反射地震证据,深化了“多级岩浆系统”结构、动力学模型和矿集区深部地质过程的认识。
基本查明了庐枞矿集区上地壳结构组成和矿集区结构框架,创新性地提出了“沿江断裂带”为大型逆冲断裂系统的认识;阐明了矿集区浅层结构组成。
提出了地震剖面、地质等信息约束的重、磁三维反演建模技术,初步实现了矿集区5公里的“透明”化,给出了主要岩体、地层、火山岩、沉积盆地的空间分布,深化了对该区浅层结构的了解,为深部成矿预测提供新的信息。
在找矿方法技术方面,提出了“玢岩型”、“斑岩型”矿床深部找矿方法技术组合。
ZK01钻孔取得重大找矿线索,发现高强度铀矿化,提出深部铀矿化为交代碱性岩复合型铀矿的新认识,该发现对庐枞深部找铀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