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的密雨为伦敦蒙上了一层阴郁。随着坦然淋雨的长队,笔者缓缓走进世界上最奇妙的英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昏暗的维多利亚式拱顶,满是猴鱼兔鹰的繁复雕柱,大厅中央巨大的恐龙化石,都让笔者不禁想起了英国著名诗人Dylan Thomas的那句经典忠告:“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
怪兽大学
26米。
这不是一架小型飞机的长度,而是博物馆大厅中央一副梁龙骨骼化石的长度。
梁龙是历史上最长的陆地动物。长久以来,人们一直以为梁龙的尾巴是拖在地上的。今天科学家们才发现,实际上,梁龙的尾巴是悬在空中的,且具有防御作用。
1905年,威尔士王子爱德华七世将这副复制品从美国卡耐基博物馆要了过来。明年,这幅骨架将迎来入馆的110周年。
一层右翼的陈列厅内,展示着各类古生物“怪兽”的化石标本。
这个似咆哮状的“怪兽”是约5300年前灭绝的巨型树懒。它们生活在开放、潮湿、寒冷的沼泽中,以植物为食。它们没有已知的自然天敌,巢穴比大象的还要厚实。因此,科学家判断巨型树懒的灭绝原因应该是气候变化或人类干扰。
有着铜铃般大眼的尖嘴“怪物”则是大眼鱼龙。这个与恐龙同一时期的海洋爬行动物类似于现代的海豚,生活方式可能也有相似之处。
鱼龙拥有向下弯曲的颈椎,从而为尾鳍底部提供支持。眼周的环形骨则帮助它们在黑暗的海洋深处看清周围形势。鱼龙以灭绝的古生物箭石(类似于乌贼)为食,化石的肚子内有时会发现箭石的身体部分。
这个类似于海龟的可爱“怪兽”是犰狳的亲戚——巨型雕齿兽。这个曾经生活在南美草原的动物是所有冰河世纪哺乳动物中披甲最厚的,它们的甲由一块块小骨头熔合而成。尽管它们不能像犰狳一样团成个团儿,但只要将头缩进去就形成了自己的“金钟罩”。它们以植物为食,钉子般的牙外裹着一层覆盖物,用以咀嚼坚硬的植物。
最后一个凶恶的“怪兽”则是2亿3500年前生活在澳大利亚的两栖动物Paracyclotosaurus Davidi。这款2.7米长的展品是已知唯一一份复制品,来自于自然模型。
头骨、下颚和肩膀上的伤痕显示它被一击致命,可能是由于一棵树倒下的时候砸在了它的头顶。尸体被冲刷到河底,骨头埋入泥中刻入铁矿石。1910年,科学家将一块巨大的铁矿石结核碎片拼接起来,才得以揭示它完整的骨骼模型。
我若为人
头骨是博物馆必不可少的“吓人”展品之一。
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布罗肯山人头骨出奇地完整,而且这名“成年男子”已经有20多万岁了。
非洲的布罗肯山人头骨是第一个对人类有启发作用的早期人类化石,是现代智人最可能的祖先,也是最完整的已知头骨。
1921年,赞比亚的布罗肯山矿工挖矿时发现了这个头骨,惊恐之下,这个珍贵的标本险遭抛弃。幸运的是,其中一个人鼓起勇气拯救了这个怪异的古物。
早在50年前,达尔文就预测了人类在非洲的活动,因为非洲的猿猴是与人类最接近的在世“亲属”。布罗肯山人头骨第一次证明了达尔文的直觉是对的。
20世纪80年代,博物馆学家Chris Stringer和其他研究人员提出了人类进化的“非洲起源说”,得到了很多人的接受。
迄今为止,大约600万年前,人们已知有约20个类人物种从黑猩猩中进化而来。现代智人出现于约20万年前,是今天唯一的幸存者。
科学家认为,非洲布罗肯山人是现代智人和尼安德特人的祖先。
但是博物馆学家领导的研究却显示,这个化石的年龄可能要比预期年轻,约有20~30万岁。这也就意味着它的年龄接近首名现代人类的年龄,让其实际的进化地位存疑。
傍晚将至,可是博物馆的奇妙之旅却仍未结束。“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怒斥,怒斥光明的消逝。”■
(文中图片均由作者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