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记者 唐琳 来源: 发布时间:2014-4-3 15:24:1
英国未来是潮湿的……


 

 
对于英格兰和威尔士的人民而言,即将过去的这个冬季无疑是难熬的。
 
路透社的报道显示,截至2014年2月24日,英格兰和威尔士冬季的降水记录约为435毫米,是自1766年来最潮湿的一个冬天。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暴雨和大风使英国经历了半个世纪来最严重的洪灾,造成房屋破损、交通瘫痪和农作物受灾。而英格兰和威尔士尤甚。
 
然而雪上加霜的是,最新的模型数据告诉我们:这个国家的未来是潮湿的。与洪水的这场战役,是坚决抵抗,还是选择撤退,在英国的工程师和水文学家看来,已经是时候作出公开讨论了。
 
一笔经济账
 
“目前,这个问题还没有在公众中进行讨论。” 英国机械工程师学会(IMechE)能源及环境部门负责人Tim Fox说。Fox认为,公众需要知道防御洪水的成本费用。接下来的问题是,公众愿意承担多少。
 
去年12月以来,强大的风暴袭击了英国,带来持续不断的大暴雨,并不断用“暴力”刷新着英国的降雨量记录。然后是整个海岸线被“拖”进了大海,低洼地区被淹没。更糟糕的是,就在2月上旬,泰晤士河的河水冲破堤岸,瞬间吞噬了数以千计的房子。
 
面对呼啸而来的洪水,不是完全没有办法。在泰晤士河的河口处,政府建造了巨大的障碍物以阻挡泛滥的洪水;水泵同样发挥了巨大作用,每天有近3千万升的水通过水泵排掉,避免了地下隧道的“失守”。
 
然而事实是,阻止洪水淹没大规模的工程项目区域的费用是昂贵的,这笔经济账不得不好好算算。
 
独立咨询机构气候变化委员会表示,在未来的4年内,英国需要至少5亿英镑来对付气候变化,而资金不是现成的。
 
“大洪水方案的时代看来要结束了,”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 (ICE)的 Andy Burton一针见血地指出,“因为没钱”。
 
在对比了建造防洪设施的成本与所需要保护财产的价值后,政府官员们得出了结论:每花费1英镑建设防洪设施,其必须避免8英镑的洪水伤害才使建设有意义。而在实际应用中,只有在人口密集和经济效益高的城市建设才有价值;在人口、住房、商业活动稀少的乡村地区则根本换不回本钱。
 
但是,即便是保护人口稠密地区的项目,都仍在获得资金的“沼泽”中苦苦挣扎。
 
早在2011年就获批的泰晤士河方案,原本计划挖掘一条新的泄洪通道以降低泰晤士河上游2万所房子被淹没的风险。如今,洪水来了,这个方案却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绘图板上。
 
由于缺乏资金,在长时间洪水的影响下,英国的部分地区将有可能“回归自然”。
 
“如果海平面继续上升,波浪会越来越大,雨也日渐猛烈,很多地区将很变得难以居住。”David Ramsbottom说。他所在的HR Wallingford 公司专门为英国政府提供防洪方面的咨询。
 
撤退或是出路
 
一些地区已经开始计划撤退。
 
2009年,在英国萨福克郡布莱斯河口附近,当局决定放弃防洪设施,将一片过去用于放牧的地区沦为湿地。
 
有业内人士认为,制定撤退计划本身也正是一种防御方式。让布莱斯河口变为湿地,等于创建了一个缓冲区,保护了内地的建筑物远离风暴。“这相当于给了洪水一条出路。”Fox说。
 
而在西苏克塞斯郡的Medmerry,环境署建造了一条内陆海堤,并允许海洋一侧的一切变为湿地。“这正是给洪水空间的想法。” Fox表示。
 
而一些地方政府采取禁止在高危地区发展的政策,在Fox看来则相当于逐步放弃,这对数以千计已经依偎在河水怀抱中的房子没有丝毫帮助。“2050年,我们居住房子的三分之二已经建成了。”
 
“最终,人们将不得不学着去创造。”Ramsbottom说。
 
2012年,当超级风暴“桑迪”肆虐美国。在摧毁纽约市的电网,使其陷入黑暗之中时,布朗克斯区的Co-op City却依旧灯火辉煌——这无疑得益于他们的自备发电机。
 
同时,没有政府的资助,人们也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HR Wallingford 公司的Kieran Millard就住在泰晤士河畔的洪泛区。2009年,他利用升高的地板为自己的家打造了一个扩展区域——当洪水到来时,只要简单的移动家具就可以进入扩展区。
 
Fox说,如今的英国,任何地方都有威胁,聪明的做法是准备一只手电筒,外加食物以及瓶装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准备地震救生包、毯子和食物的做法非常普遍。“在英国,这些事是我们不会去做的。”Fox说,“但这是现实的。”
 
也许我们说是气候变化导致了这一切还是太武断,但有迹象表明,洪水还会卷土重来。
 
早在2009年,IMechE就发表了一份气候变化可能对英国基础设施造成威胁的报告,其中,位居首位的正是日渐增长的洪水风险。而英国气象办公室通过对过去50年天气数据的分析显示,暴雨正变得越来越频繁,河流在冬季的水量也越来越丰沛。到时候,沿海地区的房子将会是最先失去的“领土”。■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新科学家》)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4年3月刊 绿色)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