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红色狮子鱼,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引人注目的条纹,亦或是华丽的颜色和夸张的鳍?
被誉为“会游泳的蝴蝶”的它们虽然美丽,但在西南大西洋的生态系统里,却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诅咒”。在海洋学家和环保主义者眼中,它们是强占大西洋的入侵者。
海洋“老鼠”
根据海洋学家们的说法,上世纪80年代中期,原本生活在太平洋海域的狮子鱼,被水族爱好者们带到了大西洋。于是,这种“贪婪的捕食者”在这片全新的海域扎了根。狮子鱼迅速地繁殖和蔓延,并消灭了本地鱼类,连蔚为壮观的加勒比海珊瑚礁也难逃厄运。
一条成熟的雌性狮子鱼每年约能产卵200万枚,卵和孵化出来的幼鱼被洋流夹带着飘到远处,于是狮子鱼的入侵地盘又进一步扩大。它们如同是海洋中的老鼠,怎么也赶不走杀不绝。
“它们几乎吃掉了任何可以吞下的东西,然而却没有什么可以吃掉它们。” 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生态学家Stephanie Green说。
1985年,在大西洋西岸的巴哈马群岛,学名为蓑(Pterois volitans)的狮子鱼第一次被发现。而如今,“它们到处都是。”巴哈马岛当地的生态环保主义者 Pericles Maillis一直致力于与这种入侵者的斗争。在他眼中,“这简直如同末日。”
就在去年年底,对于Maillis和其他视狮子鱼为死敌的人来说,终于有了一点好消息。在巴哈马群岛的伊柳塞拉岛附近,通过生态模型计划的、为期18个月的绝地大反攻,使潜水员们终于捕杀了足够多的狮子鱼,从而使本地鱼类的数量开始回升。
除去了75%~95%的狮子鱼,受害鱼类的数量紧跟着回升了50%~70%。正如Green 所说的:使本地物种复苏,“我们不必捕获每一条狮子鱼”。
美国地质调查局的Pam Schofield表示,这种有针对性的策略,能够帮助击退已经蔓延大西洋约330万平方公里的入侵活动。如果将这个范围更加具象,这意味着狮子鱼的“殖民地”足足从罗德岛延伸到巴拿马运河。
未解的谜团
与太平洋海域的物种密度相比,大西洋的生物种群密度几乎是前者的数倍,但狮子鱼却依然成功的占据了地盘。它们为什么在新的栖息地会如此成功,这迄今还是一个未解开的谜。
来自夏威夷大学的Mark Hixon猜测,应该有一种食肉动物通过捕杀狮子鱼幼鱼来维持整个太平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而它可能在大西洋没有……我们也不知道它是什么。”
最近的研究表明,狮子鱼每抵达一处珊瑚礁,只需一年时间就可以消灭二分之一的本地鱼类。到目前为止,受到狮子鱼伤害最大的莫过于珊瑚鱼。但研究人员认为,狮子鱼也猎杀大型食肉鱼类的幼鱼,如鲷鱼和石斑鱼等。
而最近,这种入侵者如此致命的原因终于开始渐渐浮出水面。
澳大利亚的一个研究小组不可思议地发现,一些常见的太平洋珊瑚鱼并不把狮子鱼当做威胁,而面对其他食肉动物时,这些珊瑚鱼却非常警觉。同样令人担忧的还有加勒比海的鱼类,因为它们也同样不会对狮子鱼有任何戒备。
这项研究与Hixon的研究小组在2005年进行的一项对照试验的结果相当吻合。仅仅在5周的时间里,一条狮子鱼便能够使其他鱼类的数量减少79%。研究人员亲眼目睹了天竺鲷、鹦嘴鱼和雀鲷被狮子鱼吞到了肚子里。而1条狮子鱼竟然能够在30分钟里吃掉20条小鱼。
对此,Hixon推测,“本地鱼类似乎并没有意识到狮子鱼是一条鱼”,这或许是缘于这种食肉动物奇异的斑纹。他说,“它们会游到狮子鱼的嘴边”,最终难免被整个吞了下去。
“让这人越发觉得可怕。”加拿大西蒙弗雷泽大学的狮子鱼专家Isabelle Cté说。
吃掉入侵者
鉴于狮子鱼容易捕捉,且味道鲜美,甚至能够被打上“绿色食品”的标签,Hixon曾特别希望人类消费者能够对它们感兴趣。而如今,Hixon的想法得到了实现。
为了减少狮子鱼的数量,巴哈马群岛和其他地方的决策者们试图推动这种可口鱼类的商业性捕捞。“打败它的方法就是吃掉它。”巴哈马海洋资源部的相关人员表示。
在佛罗里达州,根据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局(NMFS)的统计,对狮子鱼的商业捕捞,从2011年的1.1吨上升为为2012年的6.5吨,足足增长了5倍。“但我们不清楚其数量是不是真的减少了。”海洋保护组织珊瑚礁环境教育基金会创始人Lad Akins说。
早在2010年就有报道称,为了鼓励人们多吃狮子鱼,佛罗里达州的海洋保护机构专门编写了一本配有45个菜谱的“狮子鱼烹饪指南”。据称,这种鱼“味道很好,肉质细嫩多汁,而且加工方法简单”。书中还写道,易于捕捉和烹调的“狮子鱼”将成为广受加勒比海沿岸居民喜爱的“美味”。
但是,任何水产业都不能不面临同一个问题——处理狮子鱼时要特别注意:狮子鱼的毒刺,轻微刺伤人就会造成极大的痛苦。此外,狮子鱼的“凶恶外表”也很容易让消费者们心生忌惮。■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