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泉琳综合报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15-11-30 14:15:26
曙光“云动力”:编织中国数据网络

 
毫无疑问,云计算早已被公认为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以来的IT第三次革命浪潮。
 
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代表,云计算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信息产业的发展格局,推动生产、生活方式发生重大革命性变化。
 
相关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云计算产业规模已达到6500亿元,未来五年云计算基础设施支出预计将以年均15.6%的速度增长,到2019年将达546亿美元,这将占IT基础设施支出近一半的市场。
 
作为中国高性能计算领军企业、云计算领域的领导厂商,中科曙光通过持续创新,已经掌握了包括云基础建设、云管理、云安全、云存储等一系列云计算核心技术与产品,正在云计算大数据时代浪潮中展露曙光。
 
2015年10月30日,中科曙光与全球云基础架构和移动商务领导厂商VMware在北京联合宣布,双方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将共同组建合资公司,面向快速发展的中国云计算市场,合作开发创新解决方案。
 
而这只是一个开始。
 
“云铸未来”
 
早在2008年,中科曙光便发布了云计算战略,启动了云计算产品的开发。有着中科院“学院派”的基因,中科曙光在研发方面水到渠成。
 
云计算的核心是操作系统。在过去几年中,中科曙光的云计算操作系统Cloudview,已经发展成为国产云计算操作系统的领军型产品。
 
历经多个版本的演进,该系统在计算、存储、网络等方面进行了技术升级,能更好地满足云计算基础设施管理的需求,同时优化升级了多租户管理、项目资源管理、服务流程管理等功能,实现了IT基础设施管理与企业业务流程的战略性结合,完全实现了自主可控。
 
作为行业信息化的重要载体,云计算基础设施是提供信息数据存储和信息系统运行的平台支撑,是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关键资源。
 
2010年,中科曙光推出了CloudBASE系列基础设施整体解决方案,这是中科曙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针对第四代数据中心的整体解决方案产品。其包含配电、制冷、机柜、布线、监控、防雷等六个子系统。这些集高、精、尖技术于一体的数据中心基础系统,不仅改变了传统数据中心的设计方式,也为云计算落地应用提供了助推力。
 
2009年,中科曙光在成都建成了国内第一家面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为社会事业和企业管理提供服务的“城市云计算中心”,首开国内建设大规模计算中心、变革城市管理模式先河。从这时起,“企业投资、政府扶持、商业运营、产业联动”的云计算建设运营模式和理念逐渐辐射到全国,目前已建设完成成都、无锡、包头、宜昌、南京、哈尔滨等10余个城市的云计算中心。
 
“城市云计算中心就是全国信息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曙光要做的,就是构建这个系统上的神经元网络,完善中国信息化的神经系统。”中科曙光总裁历军说,中科曙光的下一个阶段性目标是“百城”,这是中科曙光“数据中国”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
 
助力“数据中国”
 
在大数据和“互联网+”已成为发展经济新杠杆的形势下,嗅觉敏锐的中科曙光顺应趋势,及时提出了“数据中国”的发展战略。
 
“数据中国”就是“让全社会共享数据的价值”。作为这一战略的重要一环,云计算分量十足。
 
为了让“数据中国”战略落地,中科曙光除了打造各种“城市云”与“行业云”,形成面向“云”上的各种应用和业态的技术架构服务体系,还加快布局“云生态”,将服务器、存储、信息安全、高性能计算等产品体系作为顶梁柱支撑,提供可靠的数据融合。
 
“数据中国”代表着合作,也意味着中科曙光将与合作伙伴在接下来相当一段时间内,协同合作建造这座数据融合的“房子”。
 
此次与VMware合作成立合资公司,中科曙光将成为控股股东,双方将充分利用各自的先进技术,携手打造安全可靠、技术领先并充分满足中国用户需求的本土化创新云计算解决方案。新产品将在性能、稳定性和兼容性等方面得到很大地增强,为中国云计算用户带来更好的应用体验。
 
正如历军所言,“此次合作将成为双方面向中国市场、合作开发世界级云计算平台产品的助推剂”。不仅如此,合作还将有助于中科曙光进一步扩展“软实力”,实现从“设备提供商”向“服务提供商”的迈进。
 
就在近日,中科曙光又与联方云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签署投资协议。此次投资也是中科曙光在云计算产业链战略布局的一个重点项目。
 
据中科曙光公司董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透露,目前中科曙光公司正在研制适合大数据和云计算的大数据一体机、云操作系统和新型存储系统等新产品,李国杰牵头的973项目也正在研制面向大数据的高通量计算机,其“大股东”中科院计算所也正在研制大数据处理专用芯片和面向1000PB数据访问的一体化存储系统。
 
紧握大数据应用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正是中科曙光“数据中国”战略的自信所在。我们有理由期待,在云市场发展、未来大数据分析,以及其他应用领域,中科曙光将继续展露曙光。■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5年11月刊 研产牵手)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