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刊:“菲莱”结果可阐明彗星本质
当“菲莱”探测器于2014年11月12日在彗星67P/Churyumov-Gerasimenko上跳跃式着陆时,全世界都为此屏住了呼吸。这是探测器首次在一颗彗星上着陆。本期《科学》特刊重点介绍了7项新的研究,进一步探究了由“菲莱”传输回的数据。
在一则详细的说明中,Jens Biele等人描述了“菲莱”降落在67P上的关键时刻:它从计划中的软性着陆区弹起并最终在远处较硬的表面定下。基于弹跳轨迹而对两个表面不同压缩强度所作的分析能更好地阐明彗星的演化,并可改善未来彗星使命的设计。在用成像工具对该着陆器印迹的深度特征谱进行分析之后,他们认为“菲莱”的探测支脚先与软性颗粒状表面(厚度大约为0.25米)接触,该表面之下一层则较硬。这一分层产生了一个大约1千帕的压缩强度,而“菲莱”最后的(即在硬得多的着陆处的)压缩强度则超过了2兆帕,这可能解释了为什么只有一个支脚能在后一个表面锚定,且只是部分地锚定。
在由Wlodek Kofman等人撰写的一篇研究文章中,研究团队发现该彗星头的组成相当均质。为了更好地了解67P的内部,该团队将电磁信号透过彗星核而指向在相反侧的罗塞塔飞船。“罗塞塔”接收到的信号缺少某种散射的模式,表明该彗星的内部各处是均匀的。该小组用这些电磁测定进一步确定67P的尘/冰比例为0.4%~2.6%,而孔隙率为75%~85%。由Fred Goesmann和同事所做的研究进一步地分析了67P的组成以确定其性质,他们所用的是COSAC仪器,后者用质谱分析法来检测某个分子的质荷比。当探测器最初接触彗星表面后及到达最终的停息部位时,该装置在彗星表面以上10公里处收集分子。这一过程检测到了16种有机化合物,它们中有4种(异氰酸甲酯、丙酮、丙醛和乙酰胺)是先前未知的存在于彗星上的物质。
在一则相关的研究中,Ian Wright等人还分析了67P上的有机化合物,但所用的是托勒密——它是一种检测稳定同位素比率的仪器。他们的检测表明在该彗星的表面存在着一种辐射诱发的多聚物。托勒密检测还表明在该彗星上不存在如苯等芳香族化合物。在由Jean-Pierre Bibring和同事所作的一则研究中,67P的表面在全景画面中接受了分析,这些画面是由某个有7个照相机组成的照相机组拍摄的,它们是彗星红外及可见光分析仪(CIVA)的一部分。这组照片是在“菲莱”最初弹起并最终着地后不久拍摄的,它们揭示了一个具有不同颗粒尺度及反射岩石结构的断裂表面,它们对这类原始太空物质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在“菲莱”接近67P的时候,远场序列和近场序列图像揭示了该彗星地理的一个更清晰的画面;由Stefano Mottola等人对“罗塞塔”着陆器成像系统(ROLIS)下降画面的分析提示,67P的地貌受到了侵蚀的影响。颗粒区向外伸出的巨石被凹陷所包围,这些凹陷令人回想到在地球上所观察到的风尾,即风力侵蚀和沉积的结果。作者们推测,某些侵蚀是由于“溅洒”所致,即由来到的投射体冲撞所造成的一或多个土壤颗粒喷射;他们用模型证实了这些现象。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5年8月刊 科学·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