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材总院从1966年开始,不断接受国家对火箭发射导流槽材料的配套研制任务,经过克服经验空白、资料缺乏、历史原因、任务艰巨等重重困难,突破一个又一个关键性技术难点,最终自行研发成功具有国际水平的低烧蚀率耐火混凝土导流槽,有效保障了我国太原、酒泉、西昌等卫星发射中心的各项发行任务。
1966年,国家将远程导弹计划启动实施,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接受了导流槽材料的配套研制任务。在初期阶段,通过研究发现当所选的材料,在高温高速气流冲刷下,能形成一层硅酸盐粘性熔融体附面层时,就可以起到抗冲刷、耐烧蚀的作用。经过关键性突破,首次研发成功的材料,应用到酒泉基地工程过程中,建成后共执行大型运载火箭试车和发射试验任务11次,卫星发射任务25次,发射卫星30颗,从未进行过修补,至今还完好无损,其烧蚀率统计值仅为0.06~0.09毫米/秒。
1972年,为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完成了导流井的建设(由马世成进行现场指导施工);1979年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供货并建造了导流槽。
总院代表我国自行研发的低烧蚀率耐火混凝土导流槽与前苏联的拜克努尔发射场、美国宇航局爱得华空军基地鲁曼山高推力试验区、美国佛罗里达州肯尼迪的39号靶场等导流槽相比,具有工程简化投资少的特点,且经久耐用,使用和维护费用低,几乎无需修补,也没有水系统的维护问题。为此,中国建材院和国防科工委共同于1988年申请并获准专利。1990年低烧蚀率耐火混凝土导流槽材料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1992年由中国建材院负责起草的GJB1597—93《火箭发射台导流槽用低烧蚀率耐火混凝土规范》国家军用标准获批准并实施。
1995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首次设计并建设大型双面导流槽,对导流槽材料提出了新要求。中国建材院作为技术保障单位,顺利研制出了一种既能保持材料的低烧蚀率、热震稳定性和大气耐久性,又能进行喷射施工的耐火喷射料,经神舟1号—10号和天宫1号运载火箭的顺利发射,导流槽仍然完好,确保了航天任务的安全顺利完成。
自1966年至今,三个卫星发射基地的导流槽材料已经分别运行了18~35年。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1968年建立的导流槽,由于型号的更新而放弃不用了,但导流槽仍完好无损。
在此基础上,从2007年至今,为配合海南工程亚热带地区和新一代大推力火箭的新要求,进行了导流槽材料的改进研究工作,海南大型火箭发射台导流槽工程正在施工中。
一次又一次任务的顺利完成,充分证明中国建材院研究成功的导流槽材料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6年10月刊 案例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