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6-11-28 20:35:7
杨兆萍:天山使者 巾帼翘楚

 
2013年6月21日,在柬埔寨举行的第37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新疆天山”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4处世界遗产。
 
新疆世界自然遗产实现“零”的突破的背后,有一个名字是无论如何也绕不过去的。她就是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杨兆萍。
 
填补中国西部空白
 
2009年,中科院新疆生地所启动了“新疆天山自然遗产价值与保护管理研究”项目,杨兆萍带领一支精干的项目组,开始系统研究新疆天山在美学、生态过程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所具有的世界顶级品质和全球突出普遍价值。
 
2010年1月,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分别向联合国世界遗产中心提交了关于天山的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新疆天山申遗关乎国家利益。为了迎接世遗委员会的考察,2012年年初,身为新疆天山申遗科技顾问组组长的杨兆萍给自治区领导写信,建议整治申遗区域的环境,加强自然生态景观及历史人文内涵的保护与开发,为申遗做好充分准备。
 
为保证申遗的万无一失,杨兆萍还提出,必须吸纳一大批国内地质、地貌生态、环境、历史、文化、旅游、自然遗产等方面的顶级科学家,进行多次反复论证研究,才可能找准、把握世遗在全球范围内独一无二的科学价值,才能对提出的价值进行全球性对比分析,最终提出申遗的充分理由。
 
除了广泛深入地做好有关申遗各方面的研究,申遗申报文本及相关技术文件编写也是一个“大工程”。这些文本资料包括天山概况、新疆天山保护管理状况、新疆天山保护规划、申遗财产清单、申遗画册等。
 
仅仅初稿的撰写就花费了20多位专家20多天的时间,申遗项目组成员向《科学新闻》记者表示。可以说,撰写申遗文本是项目组所承担的所有科研项目中工作量最大、难度最高、参与人员最多、涉及学科最广的项目。
 
功夫不负有心人。杨兆萍及项目组如期完成了申遗所需的文本、规划等一系列技术报告。2012年,新疆天山申遗在全国众多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最终成为中国政府2013年向联合国申遗的唯一项目。
 
“Accept!”当柬埔寨副总理、第37届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主席宋安宣布“接受新疆天山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时,杨兆萍激动地跳了起来。
 
在她看来,新疆天山符合《世界遗产操作指南》里的相关规定:在地球科学、生物与生态学和景观美学方面具有共同的突出普遍价值。因而新疆天山成功入遗,是实至名归。
 
欣喜之余,杨兆萍开始思考天山未来的规划走向。她建议走“保护开发,协调发展”的模式,即将最精华的区域完全保护起来,在外围区域,在不破坏核心区域景观和地貌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旅游开发。
 
“西部之光”培育巾帼翘楚
 
如果要追溯杨兆萍是因何而致力于新疆世界遗产领域学科研究的,那不得不提到“西部之光”人才培养计划。
 
“西部之光”自1996年实施以来,让一大批年轻学者有幸在项目中快速成长。杨兆萍也不例外。
 
2002年,杨兆萍获得中科院“西部之光”项目“新疆旅游规划支撑理论及其实证研究”的支持,获得了去加拿大滑铁卢大学和德国卢森大学做访问学者的机会。
 
这些宝贵的研修机会让杨兆萍对新疆旅游业的发展萌生了更多的思路和创新见解。2004年访问加拿大结束后,杨兆萍便开启了推动新疆世界遗产领域学科发展的新篇章。
 
十余年来,为探寻新疆旅游业的科学跨越和可持续发展,杨兆萍考察访问了60多个国家及国内众多著名景区,与10多个国家的学者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合作。
 
她的足迹踏遍了天山南北,并多次作为考察队唯一的女性,骑马、徒步深入喀纳斯、托木尔、博格达、罗布泊等自然保护区无人区进行实地科学考察。
 
尽管野外科考条件异常艰苦,然而巾帼不让须眉,杨兆萍从不抱怨,一心扑在科研上。她先后主持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中科院创新工程项目、中科院STS 项目、新疆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新疆国际科技合作项目、新疆申遗和旅游规划项目等60余项。
 
不仅如此,她提出的“新疆世界自然遗产申报战略”更成为自治区的申遗战略及行动纲领。而她作为新疆申遗专家组组长,组织国内外专家团队完成了“新疆天山”“新疆阿尔泰山”申遗文本及附件,以及5份世界遗产预备清单。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作为新疆世界遗产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杨兆萍在新疆旅游开发规划与资源保护、旅游信息服务系统以及新疆与中亚资源生态安全与区域经济合作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获得国家级和省级科技进步奖10余项,并在2014年获得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奖突出贡献奖。
 
更重要的是,她带出了一支国内世界自然遗产研究领域和新疆旅游学界的领军型创新科研团队,为推动新疆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为“西部之光”的受益者,杨兆萍深有感触:“‘西部之光’让我从一个普通科研工作者成长为重要学科方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并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参考;‘西部之光’对包括新疆在内的西部地区的人才工作有历史性的贡献,通过项目带动人才的方式培养了大批青年科技骨干,对稳定西部科技人才、提升西部科研创新能力起了巨大作用”。■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6年11月刊 人物侧记)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