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而固(青岛)振动控制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青岛隔而固”)于1998年由留德工学博士尹学军回国创立,是德国隔而固集团与青岛科而泰环境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的合资公司。
青岛隔而固自成立以来,不仅结束了我国高性能振动控制技术和产品的历史空白,迅速缩短了与西方发达国家近40年的差距,而且其市场规模和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产品被迅速应用于全国各地,覆盖汽车制造、火电核电、钢铁化工、船舶制造、地铁轻轨、建筑桥梁等各行各业,并出口日本、韩国、德国、巴西等国家和地区。
十余年间,公司员工人数由十多人发展到196人,公司业务稳步发展,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4.97亿元,拥有专利91项。
领跑中国振控行业
作为一家专门从事设备和结构振动控制的企业,青岛隔而固主要从事设计、制造、销售、安装现代化减振和防震系统;为工厂和机器设备在基础设计方面提供工程技术服务,并提供振动测量和分析方面的咨询服务。
十几年来,青岛隔而固坚持科技创新,以市场为导向,在减振降噪领域研制出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
不仅如此,青岛隔而固还先后完成7000多个项目建设,包括上海大众、通用汽车等压力机生产线的隔振减振;无锡透平叶片有限公司世界最大的3.55万吨大型螺旋压力机隔振项目;我国首台世界最大的4万吨重型航空模锻液压机弹簧隔振;北京、上海等24余个城市地铁隔振项目;国家大剧院、上海世博会文化中心隔振和崇启大桥减振;江苏田湾核电站和岭澳核电站百万千瓦汽轮机发电机组隔振等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
成立至今,青岛隔而固已累计申请专利95项,获得专利授权91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46项,包括PCT途径申请的国际专利授权9项,拥有主营业务领域的5个“隔而固”中文商标,知识产权拥有量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2009年以来,青岛隔而固的振动控制相关技术先后获得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
正是一步一个脚印地缩短着与国际领先水平的差距,让青岛隔而固在逆境中突破,在创新中发展,更在裂变中超越,并一举成为国内减振降噪领域的行业龙头企业。
技术创新多管齐下
差距决定空间,学习决定命运。由于深知振动控制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青岛隔而固人更善于学习,在科技自主创新上有着锲而不舍的追求。
青岛隔而固有一套独具特色的技术创新战略,即率先创新、技术引进再创新和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三位一体”技术创新战略。
率先创新就是要依靠自身的技术优势率先实现核心技术的突破,实现技术的商品化和市场化,并以此领先于竞争对手,掌握市场领导权的新战略。
技术引进再创新是指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或设备,消化吸收领先者的核心技术和技术秘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以便创造出一种比原有技术更完善的方法,在技术创新能力上全面超越国内外同行企业。
产学研合作创新则以创新为目标,以合作为基本手段,以资源互补为内容,在企业间或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之间联合开展创新。
基于“三位一体”的技术创新战略,青岛隔而固清晰定位,理清发展路线,在不同领域采用不同的技术创新战略,取得了丰硕的创新性科技成果。
在轨道交通领域,针对现有技术的缺点及工程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青岛隔而固技术人员在现有的浮置板技术基础之上进行了大量创新,通过企业内部立项及产学研合作,攻克了多项关键技术,研制完成了内置式钢弹簧浮置板道床隔振技术。
这种技术解决了橡胶材料的固有性能缺陷,优化了横向与竖向刚度,并联阻尼元件后,减振效果可达到26~35分贝甚至更高,并且无需侧向限位,维护少、检修方便,设计寿命长达100年,其减振效果达到了现有同类产品的国际领先水平。
为克服在施工效率方面的技术瓶径,青岛隔而固又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预制式短浮置板道床技术,不仅将施工速度提高到原来的3倍,还全面提高了浮置板产品的标准化程度和加工质量,将浮置板道床减振技术提升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针对工业设备冲击、回转引发的振动问题,青岛隔而固研发了抗冲击隔振器、大型三维隔振装置、新型粘滞式阻尼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一系列管道阻尼器及钢弹簧阻尼隔振器产品,很好地满足了我国工业装置的隔振需求。
由于大型汽轮发电机组的轴系长、转子重、转速高、临界转速低,其弹簧隔振基础的有限元动力学分析难度非常大。为此,青岛隔而固经过技术攻关,形成包括电力设备弹性基础分析、设计、隔振装置和施工方法在内的一整套技术。
在设计方面,青岛隔而固创新了一套适用于我国国情的大型回转设备弹性基础的设计方法,如扰力采用国际标准,建模时利用刚性杆单元连接质量单元,动力响应分析使用振形叠加法,结果采用均方根组合法,输出频域动刚度曲线及基础静变位,抗震分析时考虑阻尼非线性,对新机型还辅助采用模型试验方法予以验证,实现了所有项目汽轮发电机组基础振动全部达到设计标准,而且全部达到国际标准优级。
在施工方面,探索出大型汽轮发电机组弹性隔振基础的无间隙施工方法,使台板施工期间底模板下表面至柱顶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始终等于隔振器的设计工作高度,避免了传统方法中预留沉降间隙与实际沉降量不符而引发的施工质量问题。
在桥梁建筑领域,由于大跨度或细高结构的低频建筑结构物易发生破坏性共振,使用调谐质量减振器(TMD)是降低结构振动反应的有效措施。然而,现有TMD的横向刚度较差,需要额外设置导向装置,特别是其阻尼比为固定值,在应用时无法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节,因此减振性能受到极大影响。
青岛隔而固通过企业内部立项研究,研制出阻尼比及频率均可根据建筑结构实际情况现场进行准确调整的系列TMD产品,同时简化导向结构,避免导向不畅造成的TMD失效,基本可以涵盖现有桥梁建筑结构的所有应用需求。
得益于这份对技术的不懈追求与精益求精,青岛隔而固屡获殊荣。
钢弹簧浮置板道床隔振技术相关科研成果先后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山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多项奖励;2013年,工业及电力装备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获得了中国机械工业集团科学技术奖特等奖;同年,创新完成的建筑三维减隔振技术还获得了江苏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同时,青岛隔而固针对该技术参编的两部国家标准《隔振设计规范》GB50463及《建筑工程容许振动标准》GB50868正式发布使用,形成了我国工业工程振动控制技术标准体系。
以创新锻造长远
青岛隔而固的自主创新不局限于技术和产品层面,在人才培养、管理模式等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
在青岛隔而固的理念中,人才始终是培养持续科技创新能力的首要因素。为此,青岛隔而固在人才培养上“动足脑筋”,想尽办法。
除了通过人才引进、内部培养等多种方式组建一支跨领域、跨行业的高水平技术力量之外,青岛隔而固还通过制定并建立健全技术创新规划和人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管理、研发、销售、生产、后勤等在内的所有员工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员工的创新潜力。
同时,青岛隔而固还建立拔尖人才和项目带头人领衔的跨公司、跨部门创新团队,并以技术创新带动管理、文化、市场、组织、制度等创新活动,增加各类创新奖励的资金投入,从而持续有效提高创新绩效和核心竞争力。
大量科技创新人才为青岛隔而固的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而“无为而治”的管理模式则为青岛隔而固赢得了大量宝贵的科技创新空间。
青岛隔而固的掌门人尹学军将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打造了独特、和谐而高效的企业文化,以德国式的严谨对待工程、技术、质量和安全,以中国式的热情和效率为客户提供技术服务。公司内部则以人为本,充分放权,通过激励机制使员工的制造力和自主性得到极致发挥,为员工营造快乐的工作氛围。超强的公司凝聚力打造了一支技术至精和服务至上的精兵强将,赢得了客户的信赖和好评。
正是源于这样的企业文化,青岛隔而固人科技创新力远远超越了其国内外同行企业,牢牢地掌控并引领着行业的发展。
如今,依靠自主创新,青岛隔而固的振动控制技术及产品不仅积极助力国内核电、航天等重点工程,产品还远销德国、巴西、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尹学军创办青岛隔而固之初,“将隔振技术引进再创新,服务国家建设科技报国”的心愿已一步步实现。
但是面对未来,青岛隔而固人丝毫不觉轻松,反而愈发感到责任重大。
在国家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进供给侧改革的新形势下,面对机遇与挑战,青岛隔而固毫不畏惧。
坚持自主创新,以国家需要为动力,向更高的科技高峰攀登是他们一以贯之的使命,而下一步振动控制技术的研发路线也早已绘就: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围绕高、大、精、尖项目和减振抗震领域前沿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力争服务于更多国家重大项目、出重大成果,并打造具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团队,使企业总体技术水平和科技实力继续保持国内领先水平,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