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记者 倪伟波综合报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17-1-3 14:55:57
高校心理危机干预:“隐形”救治 点亮心灵

 
近日,英国名校布里斯托大学感到很焦虑。
 
据《卫报》报道,就在布里斯托大学新学期开学的几个星期之内,已有3名大一新生突然自杀死亡,布里斯托大学旋即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这不由让笔者联想到美国另一所知名高校——宾夕法尼亚大学。自2013年至今,该校已有10名学生自杀身亡。
 
近几年来,纵观国内外各高校,学生自杀事件屡屡发生,可谓触目惊心。这些在众人眼中的天之骄子选择以这种方式结束自己年轻的生命,在我们为此感到痛心的同时,更需要深深地思考。
 
“心伤”之罪
 
此次布里斯托大学死亡事件中的一名学生名叫Miranda Williams,今年19岁,来自奇切斯特,是哲学专业的学生,她的大学生活才刚刚开始3个星期。而另一位18岁的法律专业学生Kim Long也在学期开始不久就选择放弃生命。第三位学生则是在宿舍上吊自杀。
 
目前,布里斯托大学并没有官方公布自杀死讯,当地验尸官正在对这3名学生的死亡情况展开具体调查。
 
毫不夸张地说,每到新生入学或者毕业季,自杀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不可避免的可怕风潮。
 
“象牙塔”虽高,但绝不是用来跳的!一个个鲜活生命的猝然离去,无疑折射出了大学生群体存在着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英国全国大学生联合会曾经做过一个调查,结果发现有1/3的学生都曾有过自杀的想法,参与调查的学生中78%都有过精神心理问题,还有54%的学生表示孤立无援。
 
同样地,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2014年的一份研究报告也指出,美国有约30%的在校大学生经常感觉抑郁,而抑郁症是大学生自杀的三大主要原因之一。
 
当然,心理健康危机绝不仅限于国外,在中国同样存在。我国高校学生中心理障碍发生率已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据调查显示,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约占学生总数的10%,因心理疾病而退学的大学生约占退学总人数的50%,而且这一数据还在不断攀升。各种各样的心理危机在高校大学生中普遍存在,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不仅如此,心理健康危机也开始将“魔爪”伸向了中学生。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数据表明,近年来美国中学生自杀率不断上升。2007~2014年美国10~14岁学生的自杀率翻了两倍,仅2014年,就有425名10~14岁的学生因自杀身亡。
 
每一个孩子的轻生,都是社会和家庭难以承受之痛。生命的权利只有一次,但近年来接连不断的大学生轻生事件令越来越多人意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已经危机四伏。
 
多方联动 抚慰“心伤”
 
风华正茂的大学生为何会选择去“那个从来没有旅人回来过的国度”,是个人原因还是教育原因?
 
事实上,选择轻生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心理障碍、学习和就业压力大、情感挫折、经济压力、人际关系、家庭变故等都可能成为自杀的诱因。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快速的生活节奏,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在生理和心理层面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而对于刚踏入高校的大学新生而言,他们正处于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知识学习、实践锻炼、自主创新、人格发展、环境适应、择业创业、交友恋爱��看似轻松,事实上却不堪重负的他们,因缺乏社会历练,心理较为脆弱,难免会产生失落感和恐惧感,从而引发各类心理问题。
 
据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等机构统计资料显示,80%的在校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心理比较健康,但有着很多心理方面的困扰。其中受人际关系困扰的占40%以上,感到学习压力过大的占33%,有25%的大学生感到不适应大学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有20%的学生受到过恋爱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还有13%的大学生因自卑而感到前途茫然。
 
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并采取相关措施治疗“心伤”,以减少或杜绝大学生轻生等悲剧的发生已迫在眉睫。这需要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在家庭方面,父母不仅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更是孩子永远的情感导师。可如今,不少家长很少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整天忙于工作,以为为孩子创造好的物质环境便是对孩子好。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缺少情感交流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和亲密感。
 
因此父母应增加与孩子交流情感的机会,教会他们如何把握这些情感,如何灵活地对所处的不同环境作出相应的反应。在教育方式上也要避免过度溺爱和过度苛刻两个极端,让孩子经受一些挫折,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尊重其个性和独立性,以帮助其树立自信心。
 
对于学生来说,在学校时间是所有时间中最长的,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学校自然不能缺位。学校不仅要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更需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像耐心的牧羊人一样进行引导”,帮助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近年来,我国各高校越来越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了高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组织。绝大多数高校还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中心,开设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程,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但是,在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匮乏;高校虽然设有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有些形同虚设,作用不大;受传统观念影响,大学生普遍不愿正视心理健康问题等。
 
当前,大学生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大的压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仅是提供服务,更是关系到学生的未来。”阿尔斯特大学心理健康科学教授Siobhan O'Neill表示。
 
孩子的身心健康关乎着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未来。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多方联动,多管齐下,积极引导,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广阔的舞台上演绎精彩人生。■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6年12月刊 教育)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