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7-11-27 17:6:21
新时代精准定位 新战略跨越发展

 
新时代,科技史研究也要与时俱进。在外部环境日益变化,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找准自身定位,精准确定战略方向,细化学科布局是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面对的首要问题。
 
定位
 
作为兼具科学与人文特征的综合科研机构,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定位于研究科技的历史、本质和发展规律,认知科技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复杂互动关系;探索科技史研究的新方向与新方法;研究和传播科学思想,把握科技发展大势,为建设国家思想库做出独特贡献。增强中国科技史等方向的核心竞争力,继续发挥国际一流科技史综合研究机构的作用。
 
发展战略
 
遵照中国科学院“一三五”规划“率先行动”计划的精神,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优化科研布局与队伍结构,发挥多学科综合研究的优势,扩大国际与国内的合作,组织大学不易开展的跨学科研究与团队合作研究的重要项目。在开辟新领域、培育学术生长点的同时,强化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核心竞争力,产出学术价值高、带动力强、影响持久的研究成果。
 
面向国际学术前沿,鼓励研究新的学术问题,探索新的研究范式与方法,加强在中国科技史研究领域的核心地位,开展科技考古与科技哲学等研究,以中外比较研究、科技战略研究与科学文化研究等新的路径开拓西方科技史研究,实现“从传统到现代”“从中国到世界”的拓展与转变。
 
面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需求,开展科技史的应用研究。以科技史、科技哲学和STS 等研究为基础,参与科技战略研究,为建设国家科技思想库做出贡献;承担国家政府部门在科技典籍整理、文物与传统工艺的认知等方面的重大项目,为保护文化遗产做出贡献;沟通科技与人文,在教育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通过培养和引进优秀青年人才、学术带头人和海外人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培养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考古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参与中国科学院大学与中国科技大学的科技史学科建设,促进研究与教育的融合。同时,通过科研实践和国际化合作,培养本所青年科研人员。
 
按照中国科学院的“国际化”战略,积极与国际一流机构开展多层次、高水平、重实效的合作。组织国际合作计划或活动,吸引海外优秀学者参与研究所的学术研究。鼓励研究人员用外文发表学术成果,积极参与“DHST、ESHS、HSS、SHOT、ICOHTEC”等重要国际组织的学术交流,支持他们在国际组织、国际期刊编辑机构中任职,鼓励青年人成长为活跃于国际学术舞台的新一代学者。同时,开展与国内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物机构、博物馆、出版机构等的合作。
 
学科布局
 
优化学科结构,强化优势方向的竞争力,在急需的薄弱方向培育学术生长点,促进学科的交叉,形成以科学技术史、科技哲学与科技考古等为学科基础,以文化遗产认知(即传统工艺与文物科技研究)、中外科技发展比较、科技与社会等为交叉与应用领域的布局。
 
强化中国科技史等研究方向的核心竞争力。第一,在继承严谨求证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引入新视角和新方法,从思想史、社会史、文化史和科技考古等角度,探索中国古代科技史研究的新范式,阐释科学技术传统的多样性,将该方向的研究引领到一个新的阶段;第二,以20 世纪科技史为首要突破口,深化中国近现代科技的学科史、社会史和科学家的研究,加速史料整理和口述史等基础工作;第三,加强跨文化的中外科技传播与互动的研究,如西学东渐、中学西传。
 
继续开拓西方科技史等方向的研究,推动相关的科技哲学与科技社会学研究。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要求我们深刻理解世界发展史,中国科技史研究也须具备国际视野。因此,必须研究世界科技史,特别是研究西方近现代科技的学科史、思想史、社会史和文化史,探讨科技在不同时代、在主要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尤其要探讨科学革命、技术革命与工业革命及其与境等重大学术问题,满足中国社会的需求。
 
以上学科布局已经被机构化,形成由研究室与研究中心构成的矩阵网格式组织模式。这种模式可强化新的学术生长点,提高承担重要研究任务的能力,并且以任务推动学科建设。研究所鼓励学科交叉与团队合作,突破传统的学科分隔,解决跨学科的与综合性的学术问题。在承担国家和中国科学院科研任务的同时,保护科研人员的学术兴趣,鼓励他们持续从事学科前沿的自主研究。■
 
(本文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提供)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7年11月刊 展望)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