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7-11-27 18:7:43
吕娟 张伟兵:求真求实与经世致用
——20世纪以来中国水利史研究发展历程回顾

 
水利史是记述人类社会抵御和减轻水旱灾害,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历史过程,研究其发展规律以及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的科学。受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影响,我国治水事业历史悠久,留存有大量水利古籍文献,开展水利史研究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20世纪以来,水利史学人在古代水利科技史、历史水旱灾害及减灾方略研究、河湖水系变迁与水资源水环境演变研究、区域水利史研究,以及水文化遗产研究等方面,取得诸多成就。这里以水利史研究的发展历程为纲,就百年来中国水利史研究的主要成就略述如下。
 
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水利科技的传入,我国传统治水手段发生了重大转变。与此同时,我国各大江河发生剧变,水旱灾害频发,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统治阶层的一批有识之士,为此开始积极探索江河治理之本,如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张謇等人的“导淮倡议”。与此同时,一批留学西方的知识分子在学习西方先进的水利科学技术的同时,也注重历史经验的研究和总结,力图吸取其中科学的经验,用以解决中国水利面临的实际问题。
 
在这一背景下,20世纪上半叶,水利史研究主要开展了水利史文献的资料整编工作,代表性的成果有《再续行水金鉴》稿本等。该稿本约700万字,与清代完成的《行水金鉴》《续行水金鉴》一起,构成相对完整的中国古代水利文献资料,是开展中国古代水利史研究的最基本文献。该稿本内容包括长江、淮河、黄河、运河、永定河,以及与之相通的重要湖泊的自然情况和治理历史,对于研究今天的治河问题,了解江河变迁规律和制定防洪减灾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这一时期的其他重要成果还有:武同举的《淮系年表》稿本,郑肇经的《中国水利史》,冀朝鼎的《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等。
 
20世纪50至70年代,全国兴起大规模的水利建设高潮。水利史研究以服务水利建设为己任,逐步拓展研究领域。在继续开展资料整编的基础上,开始重视研究成果的致用功能,为江河流域规划和大型工程设计提供参考。资料整编方面,最重要工作是清宫档案水利资料的采集。这一工作从1956年开始,1958年结束,历时3年,共拍摄照片14万张,打印、抄录卡片2.6万余张。成果应用方面,关于黄河1843年和长江1870年特大洪水的研究,为确定三门峡水库库容和坝高以及长江三峡大坝设计提供了依据。
 
另一项重要的成果是姚汉源教授完成的《中国古代农田的淤灌及放淤问题》,得到水利界人士的关注,在解决三门峡淤积问题中得到重视,并将该成果推荐给周恩来总理。此外,这一时期先后在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和北京水利水电学院任教的姚汉源先生还培养了我国第一批水利史专业的研究生。
 
1978年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水利史研究呈现出全新的局面。首先是专业研究机构的建立和专业人员队伍的加强;其次是全国性学术组织的成立效益显著;三是涌现出了一大批水利史基础研究成果和应用成果,水利史研究迎来第一次发展高潮。
 
机构队伍方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华东水利学院、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相继成立了水利史研究的专业机构。成都科技大学、湖南水利电力师范学院等等高校还开设了中国水利史研究的专业课程。
 
学术组织方面,1982年中国水利学会水利史研究会成立,1984年中国江河水利志研究会成立。这两个研究会的成立,将全国开展水利史研究的专业和非专业人员组织起来,极大推动了水利史研究的开展。据统计,这一时期举办全国性的水利史研究学术交流会19次,并与日本中国水利史研究会、法国远东学院等合作开展了多次国际学术交流。
 
研究成果方面,这一时期涌现出一批社会影响大的经典著作,水利史文献研究方面如清代江河洪涝档案史料丛书,包括海河滦河、淮河、珠江韩江、长江西南国际河流、黄河、辽河松花江黑龙江和浙闽台地区等6册;通史研究方面如《中国水利史稿》《中国水利史纲要》;专题史研究方面如《京杭运河史》等。
 
应用研究方面,这一时期水利史研究机构与水利、气象、地震等自然科学领域相关部门合作,在历史水旱灾害及防灾减灾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周魁一教授提出的灾害双重属性的概念,被认为是国际减灾十年活动中的重要理论进展之一,并得到国家防洪减灾主管部门的重视并采纳。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科研体制改革,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水利史研究作为公益性、基础性研究,受到很大冲击。直到1998年大水之后,我国治水方针转变,开始重视水利建设的社会因素和效应,加之近年来国家重视文化建设,水利史研究长时序、综合性强的学科优势得以发挥,水利史研究渐显繁荣。与此同时,国内高校相关人文社科专业学者纷纷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将研究对象聚焦在水利史问题上,水利史研究迎来了第二个发展高潮。
 
基础研究方面,《再续行水金鉴》《清代干旱档案史料》等大型文献资料相继出版,并完成了《行水金鉴》三编信息检索系统的研制,建设了1500~2000年全国水旱灾害数据库。周魁一教授所著《中国科学技术史(水利卷)》获第三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三等奖,这是水利史研究成果在社会科学领域获得的重要奖项。
 
应用研究方面,这一时期国家开展大运河申遗工作,水利史研究发挥学科优势,开展了《京杭运河水利专项规划》等多项工作,为大运河成功申遗提供了重要的学术和技术支撑。此外,水利史研究还致力于水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研究工作。并联合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自2014年起,开展世界灌溉遗产的评选工作。得益于水利史研究在文物保护方面的诸多成果,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的“文物保护工程勘测设计甲级资质证书”,并成功申报“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
 
回首过去,水利史研究从水利文献的整理起步,经历了几代人的努力,在摸索中不断前行,紧密联系水利事业的实际逐步发展,到如今成为一个以服务水利建设为主,弘扬中华优秀水文化的学问,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均有较大进展。
 
当前,国家高度重视水利事业和文化建设,水利史研究迎来了大好的发展机遇。未来,水利史学人将在继承前辈学者严谨求实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代水利建设,砥砺前行,在坚持求真求实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水利史研究经世致用的优良传统,努力将水利史研究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7年11月刊 佳作)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