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史学科奠基人乔治·萨顿说过:“科学史是唯一可以反映出人类进步的历史。”“科学史应该是所有人类活动的历史的核心。”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也有源远流长的史学传统。中国科学史研究发端甚早,自汉唐以来两千余年。专门的科学史著作,至迟出现于宋代,如周守忠《历代名医蒙求》(1220)就是一部医史专著。现代科学史研究则始于20世纪初。
中国科学史研究的建制化是在1954年9月。彼时,中国科学院成立中国自然科学研究委员会,竺可桢任主任委员,叶企孙、侯外庐任副主任委员。10月,叶企孙到历史所招兵买马,先调中山大学历史系黄国安和四川大学历史系毕业的苟萃华分别向袁瀚青、陈桢学习中国化学史和生物学史,又调中山大学天文系毕业、已在科学出版社任编辑的席泽宗来专攻中国天文学史,从而在历史所内筹建起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组,并以俞培厚任秘书。
1955年初,李俨自陇海铁路局调入,科学史组才独立开展活动。李俨欲调钱宝琮、严敦杰来,很费周折。钱宝琮当时在浙江大学数学系任教授,高教部不放人。还是竺可桢利用一次同高教部部长杨秀峰在周恩来处议事的机会当面提出要求,得到周恩来的首肯,杨秀峰才答应的。严敦杰当时在石油部任职,也是竺可桢写了三封信后石油部才放人的。1956年,钱宝琮、严敦杰、曹婉如都相继调入,还调来楼韵午管理图书。李、钱二老调入后,侯外庐称“他们的级别不能低于我”,遂定为一级研究员。严敦杰调入后担任学术副秘书,定为副研究员。于是,当年年底,中科院第28次院务会议通过决定,组建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室。1957年元旦,研究室正式成立,李俨任室主任。这也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前身。
1978年,我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严敦杰先生。严敦杰先生给我讲了以上的往事,还讲了他同李俨、钱宝琮之间的交往。抗战期间,钱宝琮的藏书尽毁于故居嘉兴,他任教的浙江大学西迁,浙大分校在贵州湄潭开学。1941年11月15日,钱宝琮致函给当时在西安的李俨,称因缺乏中算书,“参考无著,不克再事收集史料”。当时政府拨款给浙江大学数学系购书,以其中部分款项“购置中国数学旧籍之用,但西南各地旧书铺绝无仅有,中国数学旧书更无法访问,徒唤奈何”。信中希望李俨将藏书中的副本割爱出让,则“敝校师生无任欢迎,至弟本人受赐尤多”。李先生于12月15日致函给当时在重庆的严敦杰,说:“事关学术,除一面于西安代为收罗若干外,其重庆、成都方面可否由兄代劳。”严先生接信后,立即在重庆米亭子等旧书店买了些古算书寄去。李俨的“事关学术”四个大字,真是掷地有声,令人肃然起敬。
李俨比严敦杰年长25岁。严敦杰幼失父母,从小自立,19岁开始发表中国数学史论文,受到李俨重视。他们自40年代初开始频繁通讯联络(当时李俨在西安,严先生在重庆),讨论学术问题时彼此称兄道弟,虽可谓忘年之交,但并不知对方年龄。李俨的公子在重庆念大学,李俨将其子的生活费寄给严敦杰,嘱李公子到严伯伯家取用。李公子按门牌号数找到严先生家,敲开门见是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人,便往门内张望:“我找严伯伯。”严敦杰一愣:“哪个严伯伯?”李公子:“令尊大人。”严敦杰大惊:“家父过世了。”李公子大恸:“怎么前几天还有信给我父亲,竟然去了!”严敦杰大骇:“家父去世多年,如何能给令尊去信?”半晌功夫,李公子才恍然大悟,心想弄错了,忙问严先生名讳,才知是一场误会。原来,严敦杰和李公子只相差两岁!
1936年,19岁的严敦杰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数学史论文《中国算学家祖冲之及其圆周率之研究》,从此开始业余从事中国数学史的研究生涯。
1956年,39岁的严敦杰调入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结束了他20年来业余从事科学史研究的历史,直至1988年12月23日因病去世,享年71岁。
著名数学家吴文俊称“严敦杰先生与自学成名的华罗庚容可相提并论”“论成就则是可与李俨、钱宝琮鼎足而立”,对严敦杰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成就作出了崇高的评价。
严先生1982年因患脑溢血致半身不遂,但仍坚持笔耕不辍,著述颇丰,还抱病指导我完成博士论文和答辩。去世前不久,严先生还在病床上校阅我在《科学史译丛》1988年第3期上发表的印度P.K.马宗达《关于波罗摩笈多求解不定方程ax+c=by方法的推导》的译文。
数学家孙克定送的挽联“苦学成高名,业绩与先贤并列;久病勤著书,遗志付后学继承。”是对严敦杰一生的写照,也表达了我们的心声。
前辈筚路褴褛,吾侪薪火相传,要者是把老一辈科学史家开创的科学史事业推向前进。我在20年前,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成立40周年之际,曾面临一场科学史学科建设的严重考验。
自然科学史起初作为理学类的一级学科,下设专史二级学科。1981年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博士授予单位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史钱临照、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数学史严敦杰。我就是严先生的第一个博士生。1984年第二批增加自然科学史所天文学史席泽宗。1986年第三批增加南京农业大学李长年、郭文涛。1989年以后,提出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对一些学科发展“适度从严”,科学史作为一级学科受到淡化和模糊对待,一般按二级学科处理。到了1996年6月,提出的“征求意见”方案把科学史放在哲学类哲学一级学科之下,与自然哲学并列为二级学科,完全改变了科学史学科性质、研究方法和研究队伍,这事关科学史学科存亡。
1996年9月,我国一些知名科学史学家联名致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提出关于自然科学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的意见,但未被采纳。
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要最后开会拍板决定。我们事先做了充分的预案,又请了几位重量级的大科学家、院士,有的还是副国级领导人,联名写了一份陈辞,由我带上闯入会场说明情况,最后时刻得到与会者的理解、同情和赞许。在1998年1月公布的学位目录中,科学技术史作为理学类的一级学科,可授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四大类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