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这个“社交网络”世界,站在科学技术最前沿的科学家们也跳出以往传统的学术交流模式,积极融入到这个不断扩张的信息社会,博客、微博等网络交流工具更是成为青年科学家必备的生活元素。
2008年、2010年、2012年,在中国科学院团委以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多所高校团委或宣传部的推动下,科学网成功承办了三届以原创博文为主要参赛形式的“全国青年科学博客大赛”,受到了广大青年科研人员的赞誉和欢迎。
开创先河
全国青年科学博客大赛的“前世”可以追溯到中国科学院青年博客大赛。2007年,以“和谐的科苑、奋进的青春”为主题的中科院青年博客大赛小试锋芒,收获了不错的成绩。
2008年,博客作为当时最为流行的记录生活和抒发情感的平台正慢慢兴起,其已经有效地改变了青年人的集聚方式甚至部分生活方式。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一种尝试,科学网将中科院青年博客大赛作了升华处理:将参赛范围扩展到全国,同时加强科学性引导并鼓励团队参赛。
2008年9月20日,“CN域名杯首届全国青年科学博客大赛”启动。大赛面向中国大陆地区和港澳台地区获得教育管理部门认可或中央部委认可的高等院校、研究所45岁以下在职员工与在读研究生开放报名,主题为“创新先锋·科学精英”。
由于开启时间接近年底,这届大赛“威胁”到大量参赛选手的期末考试复习,因而不得不以较快节奏迅速启动,迅速截止。但即便如此,首届大赛仍然受到了大量青年学者的欢迎。
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全国87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615名选手报名参赛,迅速组队41支,上传博文6000余篇,内容涵盖科研创新、人物体制、时事评论、科普探索等,点击量近百万,39000余名青年参与投票。
2008年12月19日晚,“CN域名杯首届全国青年科学博客大赛”闭幕式暨颁奖晚会在中科院研究生院礼堂举行,20余位拥有丰富博客经验的资深华人科学家投票选出团体一、二、三等奖3个,个人一、二、三等奖3名,最佳博客大奖1名以及最高评论奖1名。本届大赛也被媒体和科研人员誉为中国近年来学历水平最高的一次博客大赛。
传承创新
有了首届大赛的经验,第二届大赛在时间上进行了充分的规划,并做了大量的前期预热,并在“量”和“质”上都实现了跃升。
2010年4月1日,“CN域名杯第二届全国青年科学博客大赛”在京启动。本届大赛的主题为“科技闪耀·青春之光”,鼓励选手交流科研创新、探讨科教界人物制度并进行科普探索方面的创作,同时也欢迎年轻科学家们展示个人爱好和生活情趣,分享读书心得和教育求学道路上的酸甜苦辣。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届大赛还忧国忧民地加入了“抗震救灾”板块。出乎组织者意料的是,该板块的活跃程度居然丝毫不逊于其他板块。
自开始报名以来,第二届大赛共有全国17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700多位选手参赛,并组成了119支参赛队,包括3支海外参赛队。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选手们共上传近万篇博文,吸引点击量超过500万,数万名高校和研究所师生参与了投票和评论。
为响应广大青年科学家及学生的热烈要求,主题为“青春畅想·魅力科学”的“CN域名杯第三届全国青年科学博客大赛”也顺利于2012年4月1日开启报名。
第三届大赛秉承了前两届大赛的传统,即以探讨科技界与高等教育界实现科学创新与跨越式发展为主要内容,以原创博文为主要参赛形式,以开阔青年科学精英的眼界、丰富青年科学精英的文化生活、促进我国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为主要宗旨。
大赛从4月1日开始报名,到5月1日正式开始比赛,参与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近400家,参赛选手共950名,成功组建参赛队伍共200余支,其中海外参赛队伍高达19支。
在为期一个多月的比赛时间里,来自海内外的参赛选手笔耕不辍、尽展才华,亲手敲打出4000多篇博文,共获得点击量200余万次。这些精彩的文章或阐述严肃严谨的科学实验,或激辩科教界内的是非黑白,或分享为人师表的点点滴滴,或抒发笑泪交加的人生感悟,生动地展示出了当代青年科学工作者的良好精神面貌,以及爱科学、讲科学、刻苦钻研的学术风气。
为何海内外的青年科研人员如此推崇全国青年科学博客大赛?第三届大赛组委会工作人员徐雁龙曾在博客写下了几个“不严肃”的原因:好玩、低成本和高回报的可能。
然而,在众多积极参与到大赛中来的年轻科研人员眼中,大赛之于他们的意义则更为深刻。
“参与博客大赛的初衷就是,能够获得大牛面对面的指导与帮助,获得心灵的洗涤与文笔的锻炼!如此便好!”齐齐哈尔大学硕士杨国力在科学网博客中这样写道。
而作为组队(中南游击队)参加“CN域名杯第二届全国青年科学博客大赛”并斩获3项奖励的老博主,中南大学信息物理工程学院副教授陈儒军则用“一次参赛终生受益”来形容他的参赛经历。
“因为科学网青年博客大赛,我有了能征善战的团队,我们能够通过团队的力量完成以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是因为科学网青年博客大赛,我懂得了更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使我拥有了更多的朋友,拥有了更好的心态。作为过来人,希望青年朋友们踊跃参赛,也许你们会像我一样,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