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7-3-15 21:21:46
感言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退休教授 黄安年
 
五年前的2011年岁末,我这个受惠于科学网的人文社会学科退休老人,贺科学网创办五周年,敬题:华人学者的精神家园!网络世界的开路先锋!如今,我这个已从70后跨入80后的科学网老兵,深感科学网已成为我终身学习的第二课堂,延续学术生命的重要阵地。在科学网2017年1月18日创办十周年之际,敬题:科学王国的引领号角!交叉学科的创新先驱!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两院外籍院士 何毓琦
 
从1979年中美建交之后,我差不多每年回中国一次,亲眼看见中国这么多年的大进步。我想我对于中国的认识同一些西方中国专家不同,可能更深刻一些。同时我又亲身活过了这所谓的“美国的半世纪”(1950~2000)。可以有一种不同于中国人对美的看法。第三,我容易讲一些你们不便讲的话。外来和尚的经容易听一点。最后,我四十多年的科研经验写下来可能对年轻学者有些帮助,让他们可以少走弯路。这是我写博客的的几个志愿。
 
纽约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研究员 孟津
 
我非常希望科学网能在某个角落,建立一个专栏,简单地用“曾经的博友”命名,或者干脆就是“科网神社”,把所有过世博友们的文字都放在里面,让我们能够常常去怀念他们,以提醒我们习惯了向前看的大脑,不要忘记曾经的博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碑会越来越高。无论我们在他们活着的时候有多少不同观点,说起话来互相恨得咬牙切齿,但在这里也是朋友一场,活着的人最好不要忘了过去的人。敞开心胸,偶尔回去看看他们的文字,留个脚印,是一种祭奠。总之,不要忘却。
 
南京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 翟保平
 
博客者,博也。既可博大精深、指点江山,也可小家碧玉、顾影自怜。而最关键的,博客是一种开放的言论平台,同时又是一种需要博主自控的交流方式。我不喜欢论坛上那种板砖与唾沫星子横飞、污言秽语充斥的语言环境。科学网为大家搭起了这么一个相对自由的言说空间,所有来“客”都应该珍惜它并与编辑部一道去经营它。因此,我一直提倡在科学网上一要说真话、二要讲科学还得讲政治,而且更要绅士些。这样才能建立起平等对话、自由讨论、互相提高的博客生态来。
 
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 曾庆平
 
我感觉写博客对于我搞科研不仅有相辅相成的作用,而且还有开阔思路、激发灵感之效! 我在看一些博主发布的学科进展资讯时,经常会产生一些很新奇和颇有创意的联想。当我在网上看到“超级细菌”的报道时,就会联想到这些细菌是如何产生抗药性的;在了解了细菌的抗药性机理后,我又会联想到什么药物可以抑制抗药性,这样的联想就很容易接触到问题的本质。另外,我还会转念一想,癌细胞也存在抗药性,它们的抗性机理是否与细菌相类似呢?如果类似,是否可以应用同类性质的药物呢? 我认为读博客、写博客对于科研工作都有正面帮助!我建议,时间稍多的博主多写博客,时间不够的博主可以多读博客,既让大家受益,也让自己受益!
 
科学出版社能源与动力分社编辑 范运年
 
在科学网上可以看到严谨周密的科学问题讨论,也可以看到抒情烂漫的日常生活小调,还可以了解到他国他乡的各种人物风情,人文地理、历史掌故、精尖科技,无所不谈。网友之间熟稔程度也令我吃惊,原来那么多忙得不可开交的科学家居然有时间发博文、看博文、评论博文,这真是我没有想到的。 看科学网的网友评论和其他网站的也不太一样,少了一些谩骂,更多的是理性讨论,就算是批评也比其他地方温和很多,很喜欢这种感觉。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副研究员 鲍海飞
 
愿它是清清的溪水,从高山上奔腾而下,一路欢快轻歌,向着江河湖海奔去。
 
愿这潭溪水清澈,不时传来叮叮咚咚悦耳的声音。
 
愿它有小鸟的欢叫,给那寂静的严冬带来春天的消息。
 
愿它是肥沃的土地,上面青草绿树、万物生机祥和。
 
愿它有大海的胸怀,大海的波涛,海纳百川。
 
愿它有高山的凝重和尊严,愿它有长江的持久和澎湃。
 
愿它能够如青松翠柏常青。
 
愿它有独立之性格,芬芳之品味。
 
山东科技大学教授 曾荣昌
 
我为科学网奉献了330篇博文,单篇当天点击过数千、过万者有之。其中有些精品博文,得到博友的赞誉,甚至为许多博友教学所用。有次会议与某985高校教授相遇,偶然谈到科学网,他说道曾把我的博文《相似美—材料微观世界与自然界比较》给本科生讲授了一个课时,甚为惊奇,也感欣慰。的确,科学网已经成为学者们交流、分享教学、科研经验的一个平台。
 
复旦大学教授 赵斌
 
我的导师曾在我的一篇博文后留言:“此文可以正式发表的,考虑一下。”我这样回复的:“老师,非常感谢您的建议。我现在觉得在科学网发表自己的想法,比在任何杂志发表都要自由得多,而且读者也绝对不亚于杂志(英文除外)。从大家的评论中获得的收获也比二、三个匿名评审者形式上给出的建议要有用得多,甚至这里的有些建议还非常专业。 ”其实,这的确代表了我在科学网写文章的心声。
 
美国韦恩州立大学副研究员 陆绮
 
科学网江湖已经很博大精深了,已经有了历史,有了传奇,有了典故。有了心照不宣的默契,有了相互激荡的涟漪。即使从今天起,没有任何一位大侠横空出世纵横四海,科学网已有的内涵已经足够人看的了。而且未必看得完,而且总有新发现。
 
中国科普研究所媒体科技传播研究室助研 王大鹏
 
随着博文数量的增加,我开始迷恋上了科学网和博客,每天早晨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科学网博客,看看有没有博主留言和评论,再看看每天的精选博文,第二件事就是发表一篇自己的博文。好像每个工作日不发表一篇博文就有点不舒服似的。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7年2月刊 感言)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