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研中,我们经常能够感受到思维的困境,就是眼前的问题没有出路,似乎是山重水复疑无路,困惑不已。但是过了一段时间,看到有人解决了类似的问题,我们又感觉到很受伤。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我们在某一个课题上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并不是打开了一大片天地,而是仅仅是小小的进展,感觉是仅仅挖了一个小洞,没有更多的成果,也让我们困惑。理想中的进展似乎总是离我们比较远,但是看到很多问题的解决似乎不应该离自己比较远。这就是思维的困境。我们被自己的思维困在了一个小小的空间里,不能突破,让我们充满了困惑。人为什么会遇到思维的困境,是偶然还是必然?怎么才能走出这个困境?这方面的书我还没有看到过,显然这个问题也足够大,下面的议论是一家之言。
一、思维的小空间特性是困境的基础。
我们都学到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很难超越历史。这句话当然是很多人的经验,但是这个经验反映了什么问题呢?我们每个人都是从零开始进行学习,然后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很难超越呢?回顾从小长大的历程,我们能够记得,在我们小的时候,我们的世界就是孩子的世界,大人离我们都很远。当我们是学生的时候,我们觉得满世界都是围着学生而转,其他人都是服务者。当我们工作以后,我们满脑子都是跟我们类似的人或者是我们有幸认识的人。事实上,不管是我们在儿童时候的感觉,还是我们成人之后的认为,都表明我们的思维并没有涵盖所处时空的全部,仅仅是那个时空的一小部分。这是人的思维的选择性表现。思维是意识活动的一种,需要信息作为加工的原料,当我们的信息来源是局部的时候,我们加工出来的结果自然也是局部的。因此,信息输入的局部性,导致我们思维的局部性,是整个更大空间的一个子集。这就是思维的小空间特性。由于大多数人信息输入能力较低(少数天才除外),导致我们大多数人也必然属于思维在小空间的人,因此我们的思维模式不是广域的,看不到更多更远的地方。这种空间的局限性,使得我们思考问题时可用的工具非常有限,或者可借鉴的技巧也非常有限,因此,我们思考问题自然也就不能很开阔,容易陷入思维的困境。
二、思维的不开悟是困境的表现。
很多时候我们想不通一个问题,并不一定意味着该问题真的很困难,而是我们陷入了思维中的陷阱或者称为死胡同。人的心智好比顽石,并不是天生就准备好了各种结构,需要设计和雕琢。启蒙的过程就是雕琢的过程。但是我们在被雕琢或者自我雕琢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进度和效果都是很不相同的。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也经常有开悟的感觉。记得有一次读高中的时候,原来自以为数学还不错的我,遇到了一道立体几何题,就是搞不懂怎么解,很苦恼。找一个要好的同学咨询,他装模做样地给我讲解,讲了很多,在图上画了一条辅助线。好像突然间我就明白了,哦,题目该这么思考。后来高中数学就没有碰到太难的题目不好解的。(当然,数学竞赛很多题还是超出了我的能力。)这次就感觉好像是思维突然透亮了。后来在学习和读书的过程中也多次遇到类似的情况,总有那些突然的醒悟,导致思维感觉到进步了。进步之后的思维和原来相比,似乎更有效果,很多原来不解的问题,一下子变得比较容易。如果我们当前遇到了困境,在某些方面没有开悟似乎是非常可能的。
三、思维的不良习惯是困境的机制。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习惯,这里面夹杂着经验,也夹杂着本能。但是这些习惯应付一些普通的事情可能是足够的,但是对付科研中的难题也许就很不够。我们经常看到一个人在某一个领域或者课题上多年打转转,出不来,除了少数确实是很清醒的,很多时候是我们的思维在跟自己过不去。有时候我们说,退一步,海阔天空。但是对于大多数的我们来说,做到退一步似乎没有这个习惯。我们的欲望驱动我们往我们需要的地方去,但是那个地方可能并不能按照现在的思路去达到,而需要绕一个弯子才能过去。可是,当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审视自己思维的习惯做法是否合适。比如,有些人一辈子抱着自己的某一个贡献不断地思考,试图扩大战果,但是当功利主义占据了我们的大脑以后,我们的思维将变得低效,甚至愚蠢。在任何时候,急功近利都不会让思维给我们带来更好的结果。还有些时候,我们属于守株待兔,因为我们曾经偶尔成功过,我们就会像那个宋国人一样去思考。
四、思维的外界干扰是困境的外因。
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扰,这种干扰可能来自于某些人的说法,也可能来自于舆论或者当下的热点。这些热点所强调的目标使我们无意识地追求它们,而这些可能并不是当前课题所能做到或者还不是最好的成果。当我们的思维中充满了各种外界的说法的时候,我们很难有自己真正的创造。黄昆说过,他有很多年不怎么看文献,因为基本的问题涉及到的知识他都有了,不需要看当前的有些文献,这是一种避免外界干扰的例子。华罗庚等人在西南联大时期,没有任何的资料可参考,也没有妨碍他写出了几十篇国际有名的文章,这也是排除了外界干扰带来的好处。
思维的困境犹如得了病的医生,自我是很难排除的。但是经过挣扎之后,也可能会有较好的效果。下面是个人一些浅见。
一、努力扩展思维的维度。
艾丰在他的《三做谈》中谈到了人的思维维度的问题,当然这个问题很多人都曾经讨论过。人如果希望思维能够更加有效,必须拓展自己的维度,以避免落入小空间陷阱。看问题希望能看到问题的两个极端,而不是固守一个点去批判其他点。拓展思维的维度是很困难的,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要用自己的立场去学习和读书。好的要看,坏的也要看。正确的要看,错误的也要看。不同颜色,不同立场,都要看到,视野开阔了才能让自己的思维的维度拓展。我们很多人喜欢只看自己喜欢的,这极可能导致极端的思想。因为自我的喜好往往带有偏见性,不能代表所有的可能。
二、不断开悟是打破思维困境的金钥匙。
当我们遇到思维困境时,应时刻记住,我们可能遇到了理解上的障碍,而应该寻求思想的跃变。要实现思想的跃变,就需要不断地寻求信息的刺激,尤其是自己不熟悉的信息的刺激,以达到对既有信息的补充和挤压,形成新的思维高度。比如,困难时看看哲学、宗教、文学,听听音乐,这些行为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招法,但是很多人在寻求思维突破时候,大多会借用这种新信息刺激方法来实现。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的过程是记忆和加工的过程,但是行万里路是增加经验,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消化理解的过程。在行路的过程中,看到无数的新的景色,遇到不同类型的人,看到不同的故事,都会对我们形成强烈的信息刺激,这些刺激可能会促使我们的思维有新的突破。
三、不断调整思维的习惯是自我精进的唯一办法。
思维一旦形成定式,其危害是非常大的,但是改变更是非常困难。想让思维定式进行改变,只有自我不断地自我否定。在很多人,自我否定是很困难的。因为人需要信心才能生活,自我否定不恰当可能是自我失去生活的基础。但是没有自我否定,就没有更好的思维习惯。不能盲目相信过去的经验,也不能盲目地相信名人名言,只有自己不断地调整,才能让自己培养出适应于自己的思维方法。
四、排除一切干扰是思维突破的有效手段。
不管我们愿意不愿意,我们都很难排除外界的干扰。我曾经试图让自己完全清净地自我思考,可是发现,外界的信息很难去排除。佛家强调入定,但是我们真的很难做到入定。既然信息很难排除进入,另一个办法是选择减少外界信息的干扰,以静制动。不管外面的信息如何,都不要轻信,要按照自己的逻辑去分析问题。但是这种做法也有其危害,一旦被误导进入了一个错误的理解空间,回头也是很困难的。
总的来说,我们经常会遇到思维的困境,尽管有时候解决方案就在嘴边,但是我们就是看不到摸不着。人的思维的小空间特点注定了我们逃不开思维的困境,我们不可能像计算机一样,对全局进行优化求解。我们的理解力也并不是一开始就万物皆通,而是一个不断开悟的过程,让自己早点开悟可能遇到的困境就不那么低级。培养出好的思维习惯似乎是我们容易做的一件事,但是事实证明,这一样不能被我们所掌握,我们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被自己辛苦建立的思维方式所困住。外界的信息有些时候对思维是非常有害的,如何排除干扰,如何借助于外界信息,还是个值得不断思考的问题。既不能固步自封,也不能来者不拒。一切尽在那个度字。努力突破中。■
(博文发表时间:2014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