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的清晨,走进长海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幅幅图片组成的胃癌筛查发展大事记。这既是记录胃癌筛查技术进步的里程碑,也是人类与胃癌抗争不屈不挠的足迹。在当今社会,癌症已成为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而对于中国人来说,胃癌更是笼罩在头顶的时刻威胁生命的雾霾。
随着科技发展,在不远的未来,人类告别胃癌是否可能?我们又将通过怎样的路径来实现这一目标?带着问题,我们采访了我国著名消化病学和消化内镜学专家,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会长李兆申教授,请他为我们描绘未来中国胃健康管理的新蓝图。
《科学新闻》:随着现代医学技术不断发展,对胃癌演化的认识也不断加深,您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人类能否告别胃癌?彻底消灭胃癌是否可行?
李兆申:全世界胃癌高发的国家都集中在东亚,分别是中国、日本、韩国,这三个国家胃癌发病病例占全球胃癌发病病例的70%。其中中国的胃癌发病病例占世界50%。因此,中国是名副其实的胃癌大国。
随着对胃癌认识的不断深入,以及从日本、韩国在胃癌防治上成功的经验来看,人类彻底告别胃癌不仅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起,日本、韩国就在胃癌防治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这两个国家通过宣传教育让国民从生活习惯上尝试改变,比如,在指导居民的膳食指南中明确每天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冰箱的使用程度等,有效地预防了胃癌的发生。目前,日本、韩国的胃癌发病率正在逐年下降。
除了预防外,如果早期发现胃癌,也会很快治愈。中晚期癌症与早期癌症在生存率及生存质量上是有着天壤之别的。比如早期胃癌发现后彻底切除掉,患者愈后生存期可达到平均寿命,甚至平均寿命以上。但是,晚期胃癌70%的患者生存期不到5年。这就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性。在这方面,日本、韩国很早就开展胃癌筛查工作,并从政府层面、保险制度方面对胃癌筛查给予相应支持。比如对于筛选出的胃癌高危人群,由政府出经费进行强制性检查。目前,日本、韩国的胃癌早期诊断率已从50%提高到80%。
《科学新闻》:据了解,在您倡导下,有关部门组织我国消化、内镜、病理、外科、肿瘤等多学科专家共同制定了《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这对我国胃癌防治有哪些重要意义?
李兆申:过去我们基于对癌症的认识对胃癌做了一些积极的防治措施,但是收效不大。在五年前,我国胃癌的早期诊断率还不到10%,也就是说,在胃癌早期诊断上,尽管我们与日本同时起步,但日本的胃癌早期诊断率已达到80%,我们还在原地踏步。
我们也在思考,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为什么我国的胃癌早期诊断率进步缓慢?归纳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是老百姓的胃癌防治意识不强,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是胃癌的高危人群,不知道应该多吃水果、蔬菜,不吃过期变质的食品,不知道家族中有胃癌遗传史或幽门螺杆菌感染。第二是在胃癌早期诊断方面,医生也不知道有哪些方法,有哪些流程,有哪些途径,导致早期诊断不规范。第三是资源配置短缺,想做胃癌早期诊断,却做不了。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是我国胃癌早期诊断率低,晚期胃癌较多的主要因素。
因此,在两年前,我们根据我国胃癌的特点和发病现状,在消化学会、内镜学会、抗癌学会等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共同制定了针对胃镜操作医生的技术法规——《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这个《共识意见》让医生能够掌握胃癌早期诊断的流程方法,也让病人了解与胃癌相关的高危因素有哪些,同时也让胃癌防治领域内的各环节人员了解胃癌防治的基本规范。
这个《共识意见》经过两三年在全国医院消化内科的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很多在胃癌防治一线的医生掌握了规范的胃癌早期诊断方法,比如,对于40岁以上,饮食习惯偏高盐食物的,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这些特征的人群至少每年做一次胃镜检查的标准,很多消化内科医生已经了然于胸。可以说这个《共识意见》相当于指南,它对提高我国胃癌早期诊断率已经起到了积极作用。相信再经过几年的推广,我国的胃癌早期诊断率、五年生存率一定会大幅度提高。
《科学新闻》:随着医疗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在胃癌早期筛查方面,有哪些新技术实现了临床应用?这些新技术与传统手段相比优势在哪里?
李兆申:经过多年发展,随着科技进步,常规胃镜影像技术得到很大提高,特别是在材料、电池等方面。但是,由于常规胃镜检查中的局限和给患者带来的不适,很多年前,我们就开始考虑有没有可能研制一种微小的、可进入人体内检查的机器人内镜。
在本世纪初,应用于小肠诊断的胶囊内镜首先出现了,这也是第一代胶囊内镜。之后很多医学工作者进一步思考能否用胶囊内镜把食管、胃、十二指肠也都看一遍呢?
设想很美好,但难度很大。首先,小肠就是一条管子,像一条河流,胶囊内镜检查起来相对容易,而相对于小肠来说,胃体积很大,像一个湖泊,胶囊内镜要检查清楚就需要有可控性。于是经过医工结合、反复试验,到2010年,可控的胶囊内镜诞生了,微型机器内镜也由被动的检查变为主动的检查。同时胶囊内镜检查的精确度也大幅度提高,它可以把胃内图像清晰的反映出来。这也是国内第一台自主知识产权的磁控医疗胶囊机器人。
能不能遥控?能不能看到图像?看到图像后能不能诊断?是磁控胶囊胃镜研制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2016年中国学者在美国消化协会官方杂志《临床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等发表了多篇文章介绍磁控胶囊胃镜的创新研究,证明与常规胃镜相比,磁控胶囊胃镜对部位异质性的显示率达到95%以上,对病变的诊断准确率超过93%,与常规胃镜检查精确度已经不相上下,完全可以用于日常体检和胃癌早期筛查。
《科学新闻》:以往大多数国人对于胃健康的观念往往是感到不舒服了才去看病,造成很多疾病的延误,在您看来是否应该重新营造健康管理的新理念?
李兆申:我们曾对胃癌筛查做过研究,发现未出现症状时,很少有人主动来医院进行胃癌检查,一旦来医院做检查了,胃癌已经发展到了中晚期。
我们发现有些胃癌病人,特别是早期胃癌病人根本没有症状,只有在体检时才能被发现,因此,我们提出应重新营造胃健康管理的新理念。要把胃健康作为身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科学长效的加以管理。
对于有胃部不适症状的人群一定要及时检查,没有症状的人群也不能忽视,也要进行胃健康检查。在我们制定并在全国医院推广的《中国早期胃癌筛查及内镜诊治共识意见》里特别提醒年龄40岁以上、有胃癌家族史、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生活在胃癌高发地区、有高盐、高温、腌制等不良饮食习惯和吸烟、喝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应该及时、按期做胃部体检。
胃健康管理理念的提出是基于中国胃病现状和中国国情,胃健康管理理念的推广也要基于中国国情。在推广上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老百姓观念的改变,要让老百姓了解良好的生活习惯、良好的保健习惯对胃健康的重要性。二是医生观念的改变,要让消化内科医生掌握与胃癌防治相关的指南、流程、规范、标准,并在日常诊疗工作中按这些规范、标准执行。三是政府的支持,政府应围绕胃癌防治建立包括保险、医疗、普查等一系列基本制度,让符合条件的人群在胃癌检测上无后顾之忧,不错过体检机会。
《科学新闻》:胃健康管理理念的核心是将筛查关口前移,这有哪些重要意义?又该如何实施?
李兆申:最近发布的《美国2017年癌症报告》中的相关数据显示:除胰腺癌外,其他癌症在美国的发病率都在下降,早期诊断率和五年生存率都在提高。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绩,筛查起到了关键作用。美国医疗界把过去被动的诊断变为主动的筛查,同时,因为筛查的普及,很多病人在健康观念上将过去以治疗为主变为以预防和早期筛查为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而且在目前胃癌治疗难题还未完全攻克的背景下,如果我们把与胃癌有关的政策、技术、关口前移,必将降低胃癌发病率,减轻大量家庭负担,节约大量的社会资源。
具体到胃健康管理上,我们应当遵循我国医疗改革提出的专病为主、分级诊疗、实现医联体的改革方向,在胃癌检查上建立社区医院、中级医院、三级医院层级递进的分级检查体系。在社区医院对社区居民进行初筛,通过家族病史、生活习惯健康与否、是否处于高发地区、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否确定高危人群,然后在中级医院对高危人群进行胃镜精查,对于胃镜精查有问题的人群再到三级医院进行相应治疗。
这样既可以有效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烦的问题,又使胃癌防治关口前移,提高了胃癌早期诊断率。
在胃健康管理上,我们倡导的理念是:发现一例早癌、拯救一个患者、幸福一个家庭;我们的策略是:人群筛查→内镜精查→早期诊治;建议的方法是普及舒适化胃镜检查。
《科学新闻》:在消化内镜中心大厅的墙壁上,我们看到写满了曾在这里培训过的学员的名字,请问在胃癌防治人才培养上,我们将做哪些工作?
李兆申:我现在是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会长,主要工作是培训、维权、服务、监督。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在消化内镜培训方面没有自己的培训体系,所以,根据我国对于胃癌防治的迫切需求我们成立了消化内镜培训学院,实现了内镜操作医生持证上岗。
同时,根据国际上内镜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最新技术,我们还定期组织已拥有操作资质的消化内镜医生对新知识、新技术进行培训,使我国消化内镜水平随时与国际前沿同步。
根据测算,按照10%的检测率,到2030年,我国需要做内镜检查的人口有1.2亿,以目前中国1万家医院要完成1.2亿人口的内镜筛查计算,至少需要20万名消化内镜专科医生。而目前,我国消化内镜专科医生还不到4万名。未来,我们将加大培训力度,让更多的消化内镜专科医生走上临床一线为患者服务。
《科学新闻》:随着科技发展,未来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在胃健康管理上将有哪些应用?
李兆申:在近些年的科技发展中,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是引人注目的亮点。人工智能已经渗透进许多领域,医疗行业也不例外。尽管目前人工智能还无法完全代替人,但是已经可以做很多人类的工作。
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在胃健康管理上起着重要作用。是未来胃健康管理的大方向。比如,无论是在社区医院初筛,还是中级医院精查,胶囊胃镜检查的影像资料都将实现数字化输入,随病人转诊。而对于胃镜检查影像的读取和判断也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影像上传、结果反馈。
可以设想,在不久的将来,胃镜检查将完全智能化。专科医生可以不到现场,只需通过电脑操作即可远程遥控胶囊胃镜,所拍摄的影像将会通过互联网实时传输到云平台,而影像读取也完全可以由人工智能代劳,机器人可以从几万张片子中进行筛选,一旦发现问题,再通知医生诊断。不但极大地减轻了医生的工作强度,也有效地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将让中国的胃健康管理迈上新的台阶。
《科学新闻》:在国家高度重视卫生健康的大背景下,请您展望一下,未来中国人的健康管理将是怎样的?特别是胃健康管理方面将有哪些新进展、新突破?
李兆申: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卫生健康工作,多次提到实现国民健康长寿,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出台,以及《卫计委“十三五”规划》和《中国未来五年癌症防治纲要》的制定,相信更多的中国人已经提高了对癌症的认识,了解到癌症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了解到癌症是中国人健康的第一杀手。在癌症防治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医疗界人士和社会公众的共识。
在胃健康管理上,随着《“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相信中国人的胃保健意识将大幅提高,生活习惯将更加健康,医疗界将主动把行业共识、指南落地执行,政府层面也将出台胃健康管理的相关政策。
经过5到10年的推广,我国胃癌发病率一定会显著降低,胃癌早期诊断率有望提高15%,胃癌的五年生存率有望提高30%。由于胃癌是我国第二大癌症,也是威胁我国人民生命健康的主要因素,所以随着胃健康管理理念的普及与推广,胃癌发病率的降低,胃癌早期诊断率的提高,中国人的平均寿命增长一岁的目标也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