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发布时间:2017-9-8 16:34:7
走出象牙塔的科学布道者

 
爱尔兰物理学家廷德尔曾说:“在知识不存在的地方,愚昧就自命为科学。”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信息传播方式正跨越式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即使在这个充满科技的时代,人们仍然会遇到许多伪科学,打着科学旗号让公众难辨真伪。同时,科学对生活的全方位渗透也带来一系列伦理和社会问题,比如转基因、核辐射、克隆人等等。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都迫切需要来自科学界权威的声音。可以说,在这个科技无处不在的社会,科学传播更加重要。
 
在科学传播的主体中,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政府科技主管机构、科学共同体以及各类科技协会学会。的确,这些机构对于科学传播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是科学传播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但是,若谈到科学传播的形式和内涵,大学有着更加独特的优势。
 
传统意义上,大学是培养人才和进行科学研究的机构,正因此,大学聚集了掌握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知识的教师;另外,大学也具备传播科学知识的平台,是培养科学传播人才的载体。这些特点意味着大学理应承担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理念的服务社会的义务。特别是在科学与生活水乳交融、科学与社会密不可分、科学与个体相互影响的今天,大学更应该阔步走出象牙塔,肩负起科学传播的使命。
 
在科学传播上,国外大学起步很早。1921年,德国的Scheler把“公众的启蒙”作为大学的五项任务之一;1985年,美国科学促进会与密歇根大学等共同推出长期科普项目“2061计划”;在挪威,科学传播更被认为是大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之外的第三项任务。
 
我国大学的科学传播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更多的是依靠大学的科协组织来开展。与国外大学相比,我国大学在科学传播上还有一定差距。有关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大学科研人员撰写科普文章的人数比例只有英国的1/3。而阿根廷、加拿大、芬兰、挪威的大学中,有40%以上的科研人员撰写科普文章。
 
在大学科学传播中,亟需建立与公众沟通交流和共享的传播理念,要让公众理解科学,让公众参与到科学中来,而不是单向的输出。同时,要加强大学科学传播能力和科学传播人才的培养,这是大学解决科学传播难题的关键。此外,大学要加强与媒体和社会的交流与互动,毕竟媒体是科学与受众之间的桥梁,是大学科学传播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
 
尽管我国大学在科学传播上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但应该看到,一些大学已经意识到科学传播的社会责任和重要意义,并正在根据各自特点,积极探索适合本学校的科学传播方法。本期封面文章,我们将向读者介绍这些走在科学传播前列的大学的探索之路,希望借此推动我国大学在科学传播领域理念、机制、方法的进步。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7年8月刊 社论)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