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林落综合报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18-4-10 12:51:41
打造制造强国新引擎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科技创新的主战场,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地位之重要不言而喻。
 
如今的中国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大国,但要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必然要经历由“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这是时代为中国发展提出的课题。
 
从2014年的提升中国制造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到2015年实施“中国制造2025”,到2016年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再到2017年首次明确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将“中国制造”放在极其显著的位置。
 
今年也不例外。2018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制造强国建设。
 
从“大”到“强”
 
据世界银行统计,201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为23306.8亿美元,在全球制造业中占比超过20%,位居世界第一位。制造大国的名号,中国当之无愧。
 
但是,中国制造业增加值率却仅为21.5%,远远低于工业发达国家35%的平均值。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全球制造业强国相比,中国制造业不仅全员劳动生产率低、产品增加值率低,而且创新能力薄弱、知名品牌缺乏,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
 
由此产生的影响不可估量:“世界工厂”“山寨”等词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世界形容中国制造业发展状况的代名词,暗指中国产品利润低、污染大、品质差。
 
纵览全球,为了抢占制造业的制高点,紧跟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世界其他主要国家都在努力寻找科技创新突破口,制定以重振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战略。如美国的“先进制造业伙伴关系”计划、德国的“工业4.0”计划以及法国的“新工业法国”计划等等。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绘制自己的制造业发展蓝图、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转变,就成为了当务之急。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也成为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建设制造强国,已经成为提升中国经济质量的重要战略。
 
创新驱动是核心
 
2017年11月,中核集团迎来一个好消息:集团与巴基斯坦正式签署恰希玛核电5号机组商务合同,双方商定以华龙一号技术在恰希玛建造1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不仅如此,中核集团与阿根廷核电公司的重水堆和华龙一号总合同,与沙特的铀钍资源合作协议也陆续达成。
 
而另一边,中国铁路也“不甘落后”:中国企业目前正在执行及重点跟踪的境外铁路项目超过20个,正在实施的铁路项目总投资规模超过1000亿元人民币。
 
中国核电和中国高铁已经成为“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崭新名片,而这一切背后的“推手”,归根结底还是“创新”。
 
5年来,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11%,科技进步贡献率由52.2%提高到57.5%。正是得益于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激发社会创造力,我国制造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效率显著提高,集成电路、新材料、工业互联网平台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航空航天、载人深潜、高速轨道交通、核电等一批先进制造领域的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
 
2017年,我国先进制造业发展更是突飞猛进。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比上年增长13.4%和11.3%,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6.8和4.7个百分点。此外,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68.1%,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51.1%。
 
快速崛起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生产生活方式,成为中国创新发展的新标志。
 
产业优化是关键
 
制造业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主战场。正因如此,制造业领域的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了国家关注的焦点。
 
《中国制造2025》提出,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而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再一次强调,要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实际上,一场关乎传统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大变革已经悄然发生。
 
在今年的“代表通道”上,青海省海西州委副书记、州长孟海代表就向媒体展示了海西州绿色发展的标志性产品——金属镁。这种从老卤废液中精深加工提炼出来的产品,可谓是实实在在的“变废为宝”。据悉,海西州目前已经实现了从钾肥到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集群的发展,构建起了绿色循环发展的典型模式。
 
同煤国电同忻煤矿有限公司是山西省和同煤集团“十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之一。
 
近年来,同忻矿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攻关,瞄准建设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矿山的目标,全力打造“智慧矿山”。
 
为了能让黑色的煤炭安全、高效地“绿”起来,同忻矿“原煤生产—煤炭洗选—精煤储存—外运装车”,整个煤流系统全部封闭管理,实现了“产煤不见煤”;同时对矸石采用分层堆放、覆土碾压、整体绿化的方式做无害化处理,真正做到了“黑色煤炭绿色开采”。
 
中国传统制造业凭借着探索实践,走出了一条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新路。
 
工业互联是抓手
 
2015年7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网+”被当作是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工具,开始广泛融入各行各业。
 
其实,借力“互联网+”实现制造业的更新换代几乎已经成为了全球的共识。比如,在德国,以“工业4.0”为标志,互联网技术开始进入并改造大型工业企业。
 
之所以将“互联网+”作为抓手,正如李克强总理所指出的,互联网的很大一个特点就是“集众智”。通过互联网在全球寻求解决方案,可以节省大量人力和智力,这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互联网+”的崛起正在改变中国。在过去的5年中,我国各行业通过深入开展“互联网+”行动,推动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的广泛应用,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传统产业得到深刻重塑。
 
2017年7月13日,在第十六届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17)》。测算表明,2016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22.6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接近19%,占GDP的比重超过30%,对GDP的贡献接近70%。数字经济已成为近年来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
 
为了深入推进“互联网+先进制造业”,规范和指导我国工业互联网发展,2017年11月27日,国务院正式印发《国务院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进一步勾画出了工业互联网未来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
 
工业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的产物,必将对未来工业发展产生全方位、深层次、革命性影响。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紧跟时代的中国,也必能乘着工业互联网的“东风”,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拔得头筹。■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8年3月刊 封面)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