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周彧综合报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18-4-10 12:51:41
人工智能迸发无限可能

 
“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发展智能产业,拓展智能生活。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如是阐述。
 
这是继2017年首秀之后,“人工智能”再度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无疑表明国家对人工智能的高度重视,也预示着人工智能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无法阻挡
 
前不久,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备受瞩目的“北京8分钟”惊艳了世界。24位轮滑演员与24个面戴着智能“冰屏”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的交互表演,让整场演出异彩纷呈。
 
在如此重量级的舞台上,人工智能技术作为主角亮相,无疑释放出一个信息:被反复提及的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已经从概念走向了现实,并影响和引领着人们的生活。
 
《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7)》指出,根据艾瑞咨询公开数据显示,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规模2016年已突破100亿元,增长率达到43.3%;预计2017年增长率将提高至51.2%,产业规模达到152.1亿元,并于2019年增长至344.3亿元。
 
不仅如此,2000~2016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数量累积增长1477家,融资规模累积达27.6亿美元。其中,2014~2016年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这3年里,新增的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占累积总数的55.38%,融资规模占总数的93.59%。腾讯、阿里云、百度、科大讯飞等跻身全球人工智能舞台的佼佼者,也成为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开放平台的重要力量。
 
在人工智能领域的论文和专利授权量方面,中国同样表现不俗。据统计,2007~2016年,全球人工智能领域论文中我国占比近20%,仅次于美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居世界第二。
 
尽管从人工智能技术上来说,中国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有差距。但通过不断的努力,近年来中国在部分领域核心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要突破,特别是在语音识别、视觉识别、机器翻译、中文信息处理等方面已走在世界前列,智能芯片技术不断提升。
 
全球人工智能研发的脚步日益加快,中国自然也不甘落后。在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前,我国就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和产业发展。
 
2015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将人工智能列为推进“互联网+”重点领域发展目标任务;2016年,《“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指出重点开发人工智能等技术;2017年,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同年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人工智能将“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当下,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人工智能,伴随着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的启动,正从蓝图走向现实。
 
应用全面开花
 
今年两会的报道现场出现了不少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装备,这些基于人工智能的“黑科技”让媒体的报道更及时也更智能。
 
两会前,新华社曾发布消息称,其和阿里巴巴公司共同研发的国内第一个媒体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可从5亿网页中梳理出两会舆情热词,并生产发布了全球首条关于两会内容的MGC(机器生产内容)视频新闻。
 
为丰富报道形式和阅读体验,媒体还首次用到了机器人。比如,人民网就在两会报道中应用了机器人“汪仔”参与解读直播;《现代快报》则启用机器人“快宝”担任两会记者,凭借机智、趣萌的表现,“快宝”也成了亮眼的“新秀”。
 
不过,这些还都只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一部分。
 
目前,从医疗健康的监测诊断、智能医疗设备,到教育领域的智能评测、个性化辅导、儿童陪伴;从电商零售领域的仓储物流、智能导购和客服,到应用在智能汽车上的自动驾驶技术,到处都能看到人工智能的身影。
 
如同之前的“互联网+”“数字化”一样,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迅速渗入各行各业。
 
语音识别技术走在世界前列的科大讯飞、百度等企业,已将这一技术应用到教育、司法、客服、智能家庭等多个行业及场景。同时,科大讯飞开放平台成为全球首个开放的智能交互技术服务平台,它以“云+端”的形式提供语音合成、语音识别、语音唤醒、语义理解、人脸识别、个性化彩铃、移动应用分析等多项服务。
 
在图像识别领域走在世界前列的腾讯、旷视科技Face++等公司,已将该技术广泛应用于金融行业,全球最大的人工智能开发平台Face++已经覆盖220个国家和地区。
 
而时下最流行的“刷脸”技术则主要应用于金融、手机、无人销售等领域。2017年9月,全球首个商用“刷脸支付”落地中国杭州的肯德基门店,为其提供技术的正是旷视科技Face++。
 
医学领域也是人工智能应用的一大重点领域。科大讯飞研发的人工智能机器人——讯飞智医助手于去年11月6日通过了国家职业医师资格测试,成为全球第一个通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的机器人。这款机器人还能完成问诊工作,通过语音识别,从医生病人的对话中自动找到关键内容,预判患者可能患了哪几种病,然后比对这几种病的症状与患者的症状,通过人工智能的推理和耦合学习训练,不断对比修订,最终推论出一种病症表现。
 
如今,计算机金融、机器人看病、无人驾驶……这些在科幻小说中才有的场景,在人工智能的协助下正变得“触手可及”。
 
挑战与机遇
 
纵观全球,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科技公司都将人工智能作为重要战略方向,并进行了大手笔的投入与布局。
 
中国在人工智能发展方面起步相对较晚,但是凭借自身的科技实力,已与世界其他国家并排站在了这一新科技浪潮的跑道上,并涌现出一批具有竞争实力的企业和研究机构。
 
然而,我们仍需清醒地认识到,与美国等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无论在基础理论、芯片设计、算法还是人才等方面,我国都还有不小的差距。
 
在硬件方面,目前我国仍主要依靠进口和收购来提升人工智能硬件实力。由于这一战略已经受到美国和欧盟的更多审查,因此“中国目前正在推动其国内芯片制造业的龙头”,近日由牛津大学完成的一份名为《解码中国AI梦》的报告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解析。
 
人才短缺也是中国人工智能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中国仅有3.9万名人工智能研究人员,不及美国的一半。不仅如此,美国50%以上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都有超过10年的工作经验,然而中国的这一数字只有25%。
 
另据2017年6月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总数中,美国占42%,而中国以23%排名第二。在众多企业中,具有前途的创业公司美国有39家,而中国仅有3家。
 
此外,关于人工智能的安全发展、法律法规等问题也亟待进一步完善。
 
面向未来的人工智能,中国已有了清晰的发展路径: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技术与应用部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8年3月刊 封面)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