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记者 魏刚综合报道 来源: 发布时间:2018-4-10 12:51:41
“两会时间”的科技元素

 
作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今年两会再次吸引了中外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目光。
 
每年的两会都少不了科技元素,今年自然也不例外。科技创新、科技人才、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无人驾驶、智能家居……这些科技热词现身于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成为代表委员们讨论的高频词。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同时,我国经济也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
 
在此关键阶段,科技对于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起着重要作用。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驱动是国策,只有新旧动能真正实现历史性转换,中国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今年两会的科技话题有哪些亮点?代表委员们对这些领域又有哪些建议和期待呢?
 
推动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的核心,因此也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取得了众多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不仅提升了国际地位,也极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以高铁、移动支付、共享单车、网购“新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一批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正是科技创新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生动例证。
 
这些新技术是科技创新的最新产物,是技术创新和科技改造升级的成果,新技术的应用实实在在便利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满足了市场需求。对此,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过去五年,我国科技创新由跟跑为主转向更多领域并跑、领跑。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科技部部长万钢介绍,科技创新的力量从过去的科技人员为主向社会大众转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性新局面逐步形成。目前,我国已经有4200多家众创空间、3000多家科技企业孵化器、400多家企业加速器和150多家国家高新区,形成了创新服务的一个生态网络、生态环境,服务了近40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去年新增就业200多万人。
 
成绩的取得固然可喜,但也要看到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要迎头赶上,就要解决以下问题。
 
首先,要看到世界范围内科技革命和变革的快速发展。要紧紧地抓住强基础、促转化,在未来“三跑”并行的情况下,使科技创新向领跑并行的领域进军。在一些重大关键领域,要实现差异化的竞争策略,能够在短时间内抓住超越点,走向世界的前列。
 
强化创新驱动,体制机制创新是保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紧迫的是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畅的痼疾,其中一个重要症结就在于科技创新链条上存在着诸多体制机制关卡。只有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突破制约产学研相结合的体制机制瓶颈,让机构、人才、资金、项目都充分活跃起来,才能使科技成果更快推广应用。
 
同时,创新人才是创新驱动的有力支撑,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要大力培养选拔青年科技人才,改革科技人才评价标准,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成长的软环境。要在技术路线的选择、科研经费的使用、科研管理等方面,为科技人才创造更宽松的环境。
 
此外,在促进成果转化方面,要赋予科技人员更大的自主决策能力,要落实好科技成果转化的各项政策,要做好转化过程中的服务,要解决好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基础研究投入的比重对国家教育科技发展有着重大意义。在今年两会期间,这一话题也再次成为热点。
 
在全国政协“委员通道”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卫就建议:“我国一定要进一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将基础研究占R&D经费(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的比例从5%左右增加到8%~10%。”
 
在此前,2016年2月,万钢也表示,要尽可能地提高基础研究的投入,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在全社会研发投入,特别是企业对于基础研究的投入还比较少。
 
而学术界早就意识到提高基础研究投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2015年就有学者提出,“我国要力争到2020年,基础研究投入强度能够达到10%或8%。”
 
从基础研究产出量来看,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在科技论文数量上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2位。2015年,我国国际科技论文总量为29.68万篇,占全球的份额从2004年的5.4%增长至2015年的16.3%。我国国际科技论文被引用次数稳步增加,影响力显著增强。
 
但科研论文的产出数量并不等于一切。比如,基础研究基地建设投入不足,相关学科的综合研究缺乏统筹规划,基础研究的社会现实转化率较低、转化周期较长等等这些问题,不仅阻碍了基础研究的进步,也有可能让一些科研工作者急功近利,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而要全面提升基础研究水平,除了增加经费投入之外,还需要国家层面的规划设计。
 
2017年6月,科技部发布了《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基础研究专项规划的通知》,其中明确指出“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一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这个国家原始创新的动力和活力”,并对当前的形势和需求作出了细致的分析。
 
相信按照规划实施,基础研究不仅会得到资金、政策和人力资源上的支持,更能在多领域、跨行业的合作中,让教育和科研资源配置更加优化。
 
人工智能促产业转型
 
作为社会风尚变化的一种最新潮流,又是离百姓生活最近的科技话题,“人工智能”继首次出现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后,今年又再次出现于政府工作报告中:“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发展智能产业”。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百度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带来了一份有关“聚焦人工智能,加强新技术的落地应用”的提案。
 
李彦宏认为,人工智能开放平台能够将人工智能企业的技术能力和计算资源,与传统企业的数据和应用需求连接起来,通过供需双方资源的有机整合,有效提升行业运营效率、创造新产品,因此将成为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创新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我国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方面,百度的PaddlePaddle、DuerOS、Apollo等几大开放平台积极探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应用效果,比如在钢铁质量检测、餐饮行业甚至农业领域都有应用。因此,当下需要鼓励更多企业通过人工智能开放平台服务实体经济。
 
在全国人大代表、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看来,中国目前正加快进入智能时代,未来人工智能不仅将深入我们的生活,还将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发挥巨大作用。
 
“发展行业智能,是加快当前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应该成为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向。”杨元庆认为,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实施以来,各地纷纷掀起了人工智能热。人工智能技术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具有很强的外溢性,必须与各行各业紧密结合,实现人工智能与各行业的融合创新,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对于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代表委员们表示,人工智能行业和学界应重点关注基础技术、产业链跨界协同、核心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短板,要重视人工智能的基础研究,将跨界融合创新视为新的智能生态,同时要加大人工智能人才队伍建设,为人工智能创造出研发和应用的良好环境,加快推进人工智能在应用层面落地,推动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可持续发展。
 
万钢认为,促进人工智能发展,首先要夯实人工智能发展的科学基础,加快实施新一代人工智能科学基础的关键技术系统集成研发,使研发成果尽快能够进入到开放平台,在开放使用中再一次增强完善。其次要加快人工智能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最后还要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的国际合作。
 
实现5G全面领跑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第五代移动通信”产业发展。根据规划,预计2020年我国将全面实现5G商用。
 
5G有三大特点: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
 
一是高速率。下载速度可达10Gbps以上,是4G的100倍。用户能够更好地享受到4K高清、3D立体、全景180度、可自由选择观看角度等“浸入式体验”服务。
 
二是低时延。时延达到毫秒级,是4G的1/10,同步达到微秒级,可真正做到“实时传输”。5G可与工业、交通、医疗、农业、金融等各行业进行融合创新,促进经济动能实现新的跃升。
 
三是大连接。可实现每平方公里百万级连接,是4G的10倍以上,真正实现“万物互联”。智能应用是需要网络传输的,5G将为这些海量、高密度的数据连接提供可靠的网络支撑。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所长黄政仁等代表联名提交了《关于加快5G商用进程助力网络强国建设的建议》。
 
黄政仁等认为,我国具备加快5G商用进程的基础优势:在网络用户和基础网络方面,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4G网络;在商用环境方面,近年来,我国电商交易额占据全球比例超过40%,比英、美、日、法、德5国的总和还要多。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浙江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郑杰指出,我国5G推进以2020年实现规模商用为目标,充分借鉴4G阶段技术专利化、专利标准化、标准产业化、产业国际化的经验,坚持企业主体与政府引导相结合、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当前,我国已在5G技术标准制定、频谱规划、产业发展等方面初步呈现引领态势。
 
在技术标准方面,我国主推的技术方案已有多项纳入国际标准,5G标准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不断增强。
 
在频谱规划方面,目前我国已发布3000~5000MHz中频段的频率使用规划,使我国在5G频率规划上走在了全球前列。
 
在产业发展方面,我国在全球最早启动5G试验,已经在怀柔建立了全球最大的5G技术试验外场,国内设备厂商也已陆续推出3.5GHz系统样机。
 
去年9月,中国移动5G联创中心开放实验室落户两江新区,主要进行5G网络应用案例场景的开发和测试。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重庆有限公司董事长郭永宏表示,如果进展顺利,重庆部分企业有望今年率先用上5G网络。
 
全国政协委员、大唐电信集团总裁童国华也透露,大唐电信年内将在全国部分城市建设100座5G基站。
 
“我国5G研发试验已经进入第三阶段,但在降低5G终端的成本和使用复杂度方面,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余少华表示。
 
未来,各方还将在政府的带领下,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推进5G产业成熟,重点解决5G网络部署、5G与垂直行业融合发展等关键问题,力争实现5G全面引领。同时,我国还将在通过5G把产业的信息化带动起来,实现移动通信技术新跨越的同时,将移动通信能力从消费级向工业级延伸,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癌症攻关 造福民生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国家科技投入要向民生领域倾斜,加强雾霾治理、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使科技更好造福人民。这让许多医疗卫生界的代表委员感到振奋。
 
目前在我国,恶性肿瘤正成为导致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人类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药学部主任段树民认为,癌症治疗的关键是早期发现,目前多数恶性肿瘤的根治手段依赖于在没发生转移前进行手术切除。由于我国的定期体检和肿瘤普查率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一些肿瘤的早期诊断率偏低,死亡率较高,这都是应该引起人们重视的。
 
另外,治疗不规范也是目前国内防治肿瘤的一个突出问题。据悉,目前我国取得执业医师准入资质的医生都可以接触到癌症病人,亦可为癌症病人实施预防、诊断和治疗,这为肿瘤首次规范治疗埋下了隐患。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肿瘤医院副院长葛明华指出,“鉴于恶性肿瘤的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建议优先考虑推进肿瘤专科医师准入制,并尽快制定专科医师法。同时,优先考虑对肿瘤专科医师准入过程中人才培养等相关费用的支持。”
 
在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看来,对癌症要更加注重预防、筛查及治疗全链条式的防控。应进一步加强癌症防治的科普,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癌症预防认知水平和能力,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控制促癌的危险因素。同时,应推动更多适用筛查和诊断技术的应用,扩大筛查人群覆盖率,有效提高癌症的早诊早治率。还应加强对癌症基础和临床诊疗的科研攻关,提高癌症整体诊疗水平。
 
今年的两会科技热点纷呈,我们既看到了科技前进的脚步,又听到了科技创新的号角。进入全面小康决胜期的中国将以怎样的新举措落实十九大精神,开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征程,在这个春天的“两会时间”里,我们找到了答案。■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18年3月刊 封面)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