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记者 韩扬眉 来源: 发布时间:2020-9-13 6:37:43
打造中国最强海洋教育基地
——记海洋所研究生培养工作

   海洋所的研究生教育为新中国海洋科学领域研究生教育事业,以及为国家培养高水平海洋人才,作出了诸多奠基性和开创性的贡献。

   “瞄准国家需求,把重大科技资源优势转化成研究生培养的优势,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科学家。”在海洋所70年的研究生教育征程中,这一理念始终未曾改变。

 

峥嵘往昔 开疆拓土 

 

   耕海探洋、科技报国,海洋所人的拳拳赤子之心在一代代教育传承中得以不断强化。

   1950年,初建时的海洋所仅有20余位工作人员。“尽可能多地培养海洋科学人才。”这是经历过创业之艰的海洋科学“元老”们,最为殷切的期盼。

   随着《1951年招收研究实习员、研究生办法》《中国科学院研究生暂行条例》的公布,中科院率先拉开了新中国研究生教育的序幕。作为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海洋研究机构,1956年,海洋所率先推开了海洋科学研究生教育的大门。

   时任海洋所副所长张玺招收了张福绥、庄启谦、董正之3位海洋生物学—贝类分类学专业副博士研究生,自此,海洋所成为我国第一个实行研究生制度、培养海洋科学高层次人才的海洋科学研究机构。随后至“文革”前,海洋所又招收了海洋生物学和物理海洋学两个专业共16名研究生。

   海洋所研究生部主任张利永说,尽管那时学生少,但成才率极高。这背后的关键就在于“导师小组负责制”。

   当时的导师名单中,有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奠基人童第周、中国海藻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曾呈奎、物理海洋学家毛汉礼……他们大多曾学习或供职于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当时已取得了一流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

   导师一对一给学生选定研究方向,采用国际先进的培养模式,最终培养出了我国第一位海洋生物学博士、第一位海洋地质学博士。当年的19位研究生中有3位成为了院士,其他也都是各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在今天,“导师小组负责制”仍是海洋所研究生培养的关键举措。

   筚路蓝缕启山林,事实证明,海洋所早期的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我国高层次海洋科学技术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教融合 跨越发展

 

   上世纪80年代,科学的春天来了。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正式实施,海洋所加大招生培养力度,研究生教育进入稳步发展时期。

   海洋所成为我国首批启动海洋生物、物理海洋、海洋化学、海洋地质四大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建设的单位之一;开展联合培养和公派留学;成立学位评定委员会和招生委员会;实行硕博连读制度;完善学位评审制度、奖助体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统考推免并举,选拔最优生源……

   这一时期为整个研究生培养体系打下了基础,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有了较大的提升。

   2000年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海洋所以“耕海探洋、唯实求真”为魂,开拓创新地发展教育创新战略和人才培育战略,呈现出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

   学科越发完善、科研力量更加凝聚、培养工作更加规范、学科资源得以共享,科研园区和教学设施建设也有了极大改善。研究生教育在海洋所跨越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果问海洋所依托什么培养人?张利永脱口而出:那就是“科教融合”!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拔尖创新创业人才,科教高度融合是一条重要途径。”主管研究生教育的海洋所常务副所长杨红生说。

   比如:海洋所在1984年的南极科学考察中,承担南大洋浮游动物和南极磷虾的研究,每年2-3名参加队员里至少有一名在读研究生,前往现场取样和实验。

   2006年,海洋所“科学三号”考察船自首次开放航次以来,海洋所先后共有79名研究生参与,占总人数的54.1%。出海期间,他们承担重要任务,包括采集样品、处理数据、安装并操作维护仪器设备等。

   又如:2012年,海洋领域唯一一个大科学工程、中国深海远洋科考探测研究平台“科学号”考察船首次启航,海洋所一半以上的研究生通过该平台参与大洋环流系统与气候变化、海洋动力过程与灾害、深海生物认知、海洋监测等重大科学难题的解决。

   70年来,海洋所历届国家和省级科技进步奖、中科院科技创新奖的工作中,研究生都是重要的参与者。评审专家和用人单位对海洋所毕业生的评价普遍一致:海洋所的研究生海洋科学理论功底扎实、海洋调查分析与实验动手能力强。

 

明德尚行 诚信为先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适度放缓,海洋所把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学风建设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

   海洋所提出了“四元驱动”的全所办教育战略,“四元”包括研究所、主管部门、研究室和导师。“导师是第一位的,因为导师对学生的影响太大了。”杨红生说。

   的确,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海洋所开展以上岗遴选制度、年度招生审核以及常态化教育培训为主的导师队伍建设,让一流的科学家同时成为一流的教师。

   此外,海洋所还建立了研究生核心基础课程库,科学家组团上讲台亲自授课;开启论文双盲评阅,进一步提升论文质量;开展“师生漫谈进班级”和“品味经典下午茶”,促进学科交叉和学术交流,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

   明德尚行,诚信为先。在杨红生看来,先做人,再做学问。“科学研究首先必须要保证数据是可靠的、过程是真实的。”近年来,海洋所及其导师们强调最多的便是学风建设。

   步履铿锵结硕果。目前,研究所设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9个,硕士学位授予点10个,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2个,以及海洋科学、水产2个博士后流动站。70年来,共招收研究生3000余人,为我国海洋科技事业培养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

   今年,在与海洋所一条隧道之隔的西海岸,一座占地2000亩的园区已“蓄势待发”,这是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的校址所在。

   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孙松介绍,海洋学院将依托海洋研究所与院内其他涉海单位的集群优势,遴选最优秀的一线科学家,创新多元培养模式,于2021年开始正式招生,通过科教协同育人新机制,为我国海洋事业培养高层次科研和技术人才,推动我国海洋领域高等教育事业发展。

   从1950年到2020年,从南海路到西海岸,过去的70年,海洋所是我国海洋科学研究生事业的发源地,在未来,这里也必将成为海洋科学高技术人才的最强教育基地。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20年8月刊 人才)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