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科研之路
1906年8月28日,钱临照出生于江苏无锡。受父亲的影响,钱临照从小就很好学。当时我国外受列强凌辱、内有军阀混战,因此发奋图强、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愿望很早就深埋在他的心中。
1925年,钱临照升入上海大同大学大学部,在物理系就读,师从胡刚复、严济慈等人。大学毕业后,他先后在广东和上海的中学任教。1930年,钱临照赴沈阳东北大学物理系任助教。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大学暂时停办,钱临照被迫入关,困在北平。朋友帮他在上海英租界的电话局找到一个职位,月薪160块大洋。与此同时,时任北平研究院物理所所长严济慈挽留他到物理所工作,但因所内助理员编制已满,只能领取半薪,即40块大洋。在高薪为洋人效力和以微薄收入为祖国科技事业献身之间,钱临照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这次选择成为钱临照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从此,他走上了一条为中国物理学扎根、发展奋斗终身的道路。
在严济慈的指导下,钱临照步入科研领域,不到三年时间就完成了两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其中一项是压力对照相乳胶的感光作用,论文于1932 年发表在《法国科学院周刊》。这不仅是国内研究发表在《法国科学院周刊》上的第一篇论文,也是我国在国外有影响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较早的论文。
不拿殖民者的学位
1934年夏,钱临照考取了中英庚款第二批留学生。本届录取的26名留学生中,物理学科仅有3人。同年秋,钱临照进入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师从英国物理学家E.N.daC.Andrade。
留英三年,钱临照发表了5篇论文。1937年春,Andrade告诉钱临照,将水晶压电、流体力学和体心立方晶体的范性形变三项工作总结起来,写成博士论文即可参加答辩。钱临照因为目睹实验室中一位印度同学遭受歧视、不能申请博士论文答辩的遭遇,此刻便婉言谢绝了Andrade的好意。这位印度同学比钱临照早进实验室,工作很努力,三年期满后提出答辩申请却被Andrade拒绝了。钱临照认为这是在欺侮殖民地人,想到当时中国也沦为半殖民地,因此他暗下决心,不拿殖民者给的学位。他写信给严济慈,表明自己愿回国后拿祖国授予的学位。
国破山河在 昆明草木春
1937年夏,钱临照在德国柏林拟随E.Schmid继续进行晶体范性研究工作。不料此时发生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严济慈致电钱临照,要他立即回国。钱临照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转往法国,从马赛坐船回国。
一路辗转,他只身进入已沦陷的北平,转运北平研究院物理所的仪器和图书。物理所和中法大学后门相通,距离当时的日寇军事据点非常近。钱临照凭借过人的智慧和胆识,将仪器、图书通过物理所后门秘密转往中法大学后院,在那里装箱,然后由俄国人办的运输公司转运,通过日军把守的城门,经塘沽港运往昆明,为内迁昆明的物理所继续开展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战乱岁月,工作条件艰难、生活困苦,但钱临照心系国家存亡,努力工作,将工作重心从基础研究转到应用光学研究上,为支援抗战亲手设计、磨制光学玻璃。
在严济慈的领导下,钱临照和林友苞、钟盛标等人建立了一个小型光学车间,生产显微镜、水平仪等光学仪器,供抗战后方教学、医疗和工程建设使用。在制造显微镜时,缺乏测量物镜曲率半径的关键仪器,钱临照便创造性地运用自准直原理,将一架普通的游动读数显微镜改造成毫米量级的曲率半径球径仪,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这一方法仍为全国许多光学仪器厂沿用。
踏遍天下芳草路 为问庭梅着花未
抗日战争胜利后,应“中央研究院”总干事兼物理所所长萨本栋的邀请,钱临照到“中央研究院”物理所工作,继续金属单晶的范性形变研究。
1948年底,萨本栋因患癌症赴美国治疗,钱临照被任命为“中央研究院”代理总干事。当时国民党政权准备撤离大陆,“中央研究院”代理院长朱家骅明令各部门尽速迁台,钱临照受命参与迁台事宜。他目睹国民党当局内部腐败,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能带来光明前途,毅然辞去代理总干事一职,留在大陆。
当时,“中央研究院”的一些同事举家去了美国,钱临照也接到美国两所大学的聘请。是举家前往美国、在舒适优越的环境里继续研究工作,还是留在满目疮痍的祖国、与祖国共命运?如同之前人生道路上的每一次重大抉择一样,钱临照再一次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生他养他的这一方故土,因为发奋图强、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他一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1950年,中国科学院将“中央研究院”物理所和北平研究院物理所合并,成立中国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1958年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物理所),严济慈任所长。钱临照追随恩师的脚步,进入中科院物理所担任研究员,从事金属物理研究。
1951年夏,中科院物理所派钱临照到德国采购科学仪器。他多方筹措,采购了X光机、小型液化空气机、氢与氦压缩机等设备、仪表,以及一些特殊的实验材料。出国期间,钱临照在寄给夫人的生日礼物糖果盒上题诗道:“常恨离多聚首稀,浪迹何复计东西。踏遍天下芳草路,为问庭梅着花未。”
钱临照一生四处奔走,几渡重洋,但他眷念的只有他挚爱的祖国和故土。
开创中国电子显微学研究
解放前我国没有电子显微镜工作,但国民党当局进口了一台英国公司生产的透射电子显微镜,存放在仓库中未曾启用。1951年4月,这台电镜搭乘专机,从重庆运抵中科院物理所。1952年7月,在一无安装资料、二无工作经验的情况下,钱临照与何寿安等人一起,将这台电镜安装就绪。1954年,第二台电镜——蔡司公司制造的C型静电式电镜也在中科院物理所安装就绪。这台电镜是民主德国总统W.皮克为祝贺毛泽东的生日,赠送给中国的礼物。
随后,在时任中科院副院长吴有训的主持下,中科院物理所组建了电子显微镜实验室,这是中国最早的电镜实验室,由吴有训担任第一任负责人,钱临照任第二任负责人,进行电子显微学在固体表面缺陷的应用研究。
钱临照利用中科院物理所的两台电镜,观察了铝单晶的滑移带的精细结构,研究成果发表在1955年的《物理学报》。这是我国最早的电子显微学论著,也是我国提交到国际电子显微学会议的第一篇论文。
1956年11月,中科院通知李林参加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一届泛太平洋地区电子显微学会议。在钱临照的提议下,李林将钱临照等人发表在《物理学报》的论文《铝单晶体滑移的电子显微镜观察》翻译成英文,经钱临照修改后,提交给会议组委会。组委会非常重视这篇论文,临时安排李林作大会报告。李林的报告赢得了与会代表的热烈掌声,这是中国第一次参加国际电子显微学学术交流,国际同行对新中国刚成立后不久就有这样高水平的研究工作充满赞叹。
中关村31楼的“明灯”
1958年,钱临照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技术物理系兼职任教。他的讲课内容生动、概念清楚、逻辑严密、启人心智,很受欢迎。之所以受到学生的欢迎,除了钱临照学识渊博、循循善诱之外,还与他治学严谨、认真敬业密不可分。
一天,钱临照的学生、后留校任教的陈兆甲去办公室找他,刚走到门口,就听见屋内传来钱临照的讲课声。陈兆甲很好奇:钱先生在给谁讲课呢?进门一看,哪里有什么学生,只有钱临照一人对着墙壁在试讲。钱临照不仅每次上课前都要试讲,有时还要把备好的课给在北京邮电学院(现北京邮电大学)教书的女儿讲一遍,听取她的意见。
钱临照的家在中关村31楼。据陈兆甲回忆,他当时毕业留校任教,因为外语学的是俄语,英语基础比较薄弱,钱先生就每个星期抽出一或两个下午的时间,将他和另外3位青年同事约到家中,专门给他们补习英文。
中关村31楼钱临照的家,对于中科院物理所青年研究人员车荣钲和崔树范来说,同样熟悉和温馨。
当时任助理研究员的车荣钲经常到钱临照家中汇报研究工作。钱临照的家特别简朴,有一张单人床,床上常常铺满了即将要讨论的课题的文献资料。听取汇报讨论时,钱临照时而从床这头拣出一篇文献,时而从床那头翻出一篇文献,介绍当前最新的研究动态,从整体上把握研究的方向和发展。
钱临照常说的一句话是:“没有根的话不要讲。”他告诫青年研究人员,把一个工作彻底化是很不容易的,要加强分析,把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1978年初,钱临照指导助理研究员崔树范研究硅中氢致雪花状位错。当时钱临照已随科大迁往合肥,因而中关村31楼的家成为崔树范汇报工作的“据点”。除在家中听取汇报之外,钱临照还想方设法通过多种方式给予指导,前后给崔树范写了40余封信件、电报或便条。
为了找到证据证明氢在其生长期间进入了硅单晶内部,当时已是72岁高龄的钱临照坐火车到上海与崔树范会合,然后一起挤公共汽车到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做氢气区溶硅单晶IR谱的测定。这是氢气区溶硅单晶IR谱的首次实验测定,得到了“雪花”缺陷产生与硅氢键断裂相关的直接证据,并将其确定为“氢致缺陷”。这项研究为国家决策和厂家改变工艺路线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1980年1月26日,严济慈在80岁高龄时加入中国共产党。消息见诸报端后,钱临照给恩师严济慈写了一封贺信。在信的末尾,他饱含深情地写到:“弟子幸列门墙,今已列望崦嵫之年,敢不以吾师为榜样,将上下而求索……”
1980年5月,钱临照追随恩师严济慈,在74岁高龄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正如书房中他亲手书写的民族英雄林则徐的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将自己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献给了他挚爱的祖国。■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所志办公室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