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熊丙奇 来源: 发布时间:2021-9-4 8:16:46
“天坑”专业,不存在的!

   今年高校招生季,针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高考志愿填报“避坑建议”——如生化环材就被认为是“天坑”专业之一——武汉大学教授邓红兵公开发文为所谓的“天坑”专业正名,呼吁“高等教育不是教我们谋生,而是教我们创造生活”。

   武汉大学官方微博也转发了邓红兵的这封《致广大考生和家长的一封信》,并点评:“家国情怀、个人兴趣、诚实善良、愈挫愈勇的心态……想必更为重要。因为在热爱与责任面前,所有选择都不应被辜负。”

   因为这一封信,邓红兵突然爆火,他进一步回应称:“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没有差的专业,只有差的人。什么专业都需要我们不断去努力。”

 

盲目趋“热”不可取

 

   一些网友质疑邓红兵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并说“只有掉进坑里的人才知在坑里的苦”。但在笔者看来,所谓“天坑”专业之争,其实反映出对待学生选择专业的不同态度。

   如果按照一些网友的意见,我国大学根本就不该开设这些“天坑”专业,学生也不能选择这些专业,那么,相关的专业人才怎么培养?又怎么理解这些专业领域也涌现了杰出人才?不得不说,这是以极为功利的视角对待大学专业,也把自己的成才观念灌输了给其他人,这恰恰导致部分考生、家长盲目追逐所谓的热门专业,反而影响自身成才。

   去年,在填报高考志愿期间,高考考出676分的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选择就读北京大学考古系,曾一度引发网友热议。一些网友劝她不要选考古专业,要选择一些能尽快赚钱的专业。那么,试问什么是赚钱的专业?难道说考上这些专业就等着赚大钱了吗?

   在部分网友看来,读经管专业能快速赚钱,所以我国很多高考高分学生都喜欢报考经管专业。可是,如果在大学期间没有学好,在就业时只能找一份月薪不高的普通工作又该怎么办?从现实的供求关系看,经管专业其实已属于人才培养供给超过社会需求的“冷门”专业。盲目追求所谓的“热门”,反而会掉进“冷门”的坑里。

 

兴趣是选择专业的重要标准

 

   其实,填报志愿和选择专业,首先要看考生的兴趣。以兴趣为出发点选择学校和专业,能促进学生在大学里学好专业。遗憾的是,在我国的基础教育阶段,不少学校并不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因此,在高考填报志愿时,能够明确说出自己的专业兴趣的学生很少。

   这时,一些学生和家长就会咨询他人哪些专业好,哪些专业不行。然而,别人认为不行的专业,就真的不行吗?别人认为好的专业,就适合自己吗?没有自我、盲目轻信他人的建议,是我国考生填报志愿时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我国于2014年启动的新高考改革,采取“3+3”模式或“3+1+2”模式,其出发点正是希望通过扩大学生的选择权,来促进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发展。

   然而,在高一下学期或高二上学期选科时,不少学生还是按高考怎样才能考出更高分数的原则进行选科。在浙江和上海实行新高考方案的前三年,曾出现考生弃考物理现象——选物理被称为是“坑”。随后,浙江和上海对高考方案进行优化,包括设置最低选考人数基数、调整高校专业的选科要求,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考生弃考物理的趋势。但据有关调查,在选科时说不出自己学科和专业兴趣的学生,仍然高达80%。

 

不努力学习,所有专业都是“坑”

 

   对待高考志愿填报,我国还存在一种情况,便是考生和家长更在意是否被录取,而不在意上大学后的学习和成长,缺乏长远的学业发展规划,甚至存在“学习到高中毕业就结束了”“玩命中小学、快乐大学”的心理。为此,家长和考生都希望能选择一个“好专业”,认为只要被“好专业”录取,人生就成功了大半。

   然而,大学期间的学习尤为重要,不管被哪个专业录取,都必须付出刻苦和努力。任何“热门”专业,都会有不努力的学生“冷就业”;而任何“冷门”专业,都会有努力的学生“热就业”。换言之,对于那些上大学后不努力学习的学生,任何专业都是“坑”。 

   去年,我国推出的“强基计划”首年招生便遇冷,就是因为没有培养学生对基础学科和专业的兴趣,加之部分学生对基础学科和专业的认识是“又累又穷”,担心进入大学之后的学习会很苦。这种认识和现状亟待扭转。 

   不可否认的是,在过去20年间的高校扩招中,为追求办学规模,我国有的高校没有结合办学定位和办学条件,严密论证学校应该开设哪些专业,以及如何保障人才培养质量。这也导致有的专业成为“没有良心”的专业,不能给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高校开设的同一专业,都是“没有良心”的,而是在选择专业时,要认真分析高校专业的师资、课程、培养模式,不能望文生义。而且,理性对比分析不同学校的专业,也会促进高校办出专业特色,以特色和质量吸引学生报考。

   前不久,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布了《关于开展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教育部将组织开展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工作,要求各高校主管部门支持高校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设置符合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专业;支持高校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增设文理、理工、医工等交叉融合的新专业。同时,教育部特别要求从严控制艺术类专业的设置,并要求高校主管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预警和预测,避免同一区域(领域)大量重复设置“过热”专业,做好专业布局结构宏观调控。

   必须清醒地看到,盲目追逐“热门”,也是我国高校设置专业一直存在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应该由高校的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对专业设置进行充分论证。

   对待专业学习与就业,也需要学生有理性的态度。在多元化就业时代,学以致用已经不是片面的“专业对口就业”,跨专业就业已成为一股新的潮流。这意味着专业除了能让学生学习到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成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载体,并拓宽就业选择。一些学生抱怨专业“冷”进而不努力学习,这才是给自己挖坑。试问,为何不利用大学资源好好规划自己的学业发展和提升能力呢?■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21年8月刊 教育)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