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海涛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1 22:59:8
如何打造科研管理信息化系统

 

   科研管理是研究所各项管理的核心与支撑。科研管理业务覆盖面大、专业性强、流程要求高,既与单位内部各部门业务交错融合,也与各级科研管理部门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息息相关。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大幅提升管理与服务能力,是所有科研院所需要认真思考和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加强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长春应化所)在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上进行了不懈探索。为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全流程提升,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在研究所统一决策部署下,由来自科研、人事、财务、教育等部门业务骨干共同组建的开发团队承担建设任务。团队针对研究所科研管理的紧迫需求,以打造“科学、协同、规范、高效”的管理系统为目标,相继开发了绩效管理、经费管理、外事管理、项目管理、产出管理、质量管理、知识产权、研究生管理等诸多模块,逐步整合了研究所人、财、物、事各方面的管理与服务业务,打造了功能全面、数据齐全、扩展性极佳的科研管理系统。系统投入使用以来,研究所管理效率不断提升,管理成本大幅度降低,受到科研人员及管理人员的一致好评,用户使用满意度达到100%。

 

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

 

   为了实现“科学、协同、规范、 高效”的系统建设目标,开发团队在系统建设过程中严格落实“严、实、细、快、新、省”的总体要求。

   严:数据信息从严把关。随着信息化系统建设的推进,基础数据的重要性越来越显著。从最初的绩效考核,到后来的职称答辩,每一条数据的准确与否都与科研团队评估评价、个人职业发展息息相关,乃至会对研究所的发展决策和科技创新产生巨大影响。

   长春应化所在数字化开发的道路上,坚持走引进高水平信息人才和自主研发之路,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了涵盖9000余位科研人员、3.1万余篇论文、近5000件专利、5000余个科研项目等的百万组数据信息。系统通过开发数十个管理模块及权限配置,保障了数据的准确性、完整性及安全性。

   实:求真务实不搞噱头。信息化系统建设既要避免为“求大求全”而重复建设和过度开发,也要避免华而不实浪费精力,要在充分整合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急难险重”的业务需求中去。

   中科院ARP系统是面向全院各单位的共性需求而开发的管理系统,功能全面但个性化不足。长春应化所在信息化系统开发的过程中坚持以院ARP系统为核心,在充分发挥现有模块功能的基础上,注重个性化功能开发,同时做好系统间的数据互通、业务互补。这样避免了各自为政、重复作业的现象发生,大幅提升了系统的应用型和实用性。

   细:注重细节提高效率。注重细节才能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系统开发要定期“回头看”,对各功能模块定期复检并重新优化,提升系统智能化水平。

   2010年开发的绩效管理系统,论文引用数据录入效率较之前已有了数十倍的提升,广受好评。但随着基础数据的完善和云数据库的使用,开发团队又相继进行了多次技术升级,最终实现了录入效率从数分钟/条提高到不到5秒/条,再到实现批量导入(500条/次)及自动审核,最后可在Python语言的支持下实现全程自动化操作,极大地体现出信息化系统的优势。

   快:积极响应快速部署。能否快速响应并认真落实各项临时性任务安排,是评价信息化团队开发能力及系统拓展性能的关键指标。2013年,中科院要求外事出访单位要对因公临时出国信息进行事前公示和事后公示,研究所则要求通过信息化系统尽快实现。

   开发团队梳理制度及流程,仅用两天便完成了系统功能扩建、公示系统开发与联调联试,成为首个实现因公临时出国信息网上填报—公示的研究所。长春应化所也成为中科院ARP国际合作模块开发学习调研的样板,积极向全院分享成功经验。

   新:引入最新技术手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如何让科研人员随时随地获得研究所的信息化服务,已成为开发团队必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得益于微信开放平台的技术支持,信息化系统实现了以微信公众号为云端入口,通过微信号进行身份验证及自动登录。在为手机系统打造的专属界面下,实现与电脑端相同的功能,数据信息完美共享互通。

   省:自力更生降本增效。信息化系统建立之初,通过调研发现市场现有产品价格昂贵却功能单一,无法满足使用需要;开发人员缺少业务经验,需求难以对接;委托开发周期长、灵活性差,无法满足突发性需求……于是,长春应化所积极应对,决定自建团队自主开发,仅此一项就节省了百万级别的开发维护费用。

   为满足各类答辩会议需要,团队开发了无纸化会议系统。将该系统用于职称答辩,科研人员无需提交任何证明材料,全部数据均由系统一键导出;工作人员也无需审核材料、打印成果清单,所有材料在评委手持设备中可随时查阅;评委投票打分实现自动统计,省去了计票环节的漫长等待,真正做到了科研人员省心、管理人员省力、工作人员省事、评审专家省时的目标效果。该系统稳定可靠性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科研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效果与展望

 

   经过十余年的刻苦努力与潜心钻研,长春应化所信息化建设四处开花、硕果累累;信息化的理念深入人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研究所的发展。

   提升管理服务的公平性。系统通过具象化操作,规范了流程、提高了效率,避免人为因素对管理与服务工作产生影响。

   提升管理服务的规范性。系统将规章制度与流程中描述含混不清之处逐一明确,推进了研究所制度建设。

   提升管理服务的协同性。通过模块与权限设置,各部门人员职责与分工更加明确,协同效率显著提升。

   降低管理服务的风险性。结合现代化数据分析手段,将零散的信息整合并通过内部量化评估模型进行实时分析评估,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变“亡羊补牢”为“防患未然”。

   增强管理服务的开放性。信息化建设推动了各单位之间的经验交流和业务合作,彼此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互相学习借鉴,共同提高科研管理支撑与服务保障能力。

   中科院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军,确立“充分体现国家意志、有效满足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最高水平”的科技创新目标,这离不开管理服务体系强有力的支撑。实践使我们深深地体会到,走“科学、协同、规范、高效”的科研管理信息化之路,是实现研究所管理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助力研究所科技事业创新发展,实现研究所引领力更强、战斗力更强、组织力更强,推进研究所聚焦主责主业,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支撑。■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科技处副研究员)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22年10月刊 预算管理篇)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