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斗”号创造深潜纪录
2016年6月22日至8月12日,“探索一号”科考船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开展了我国首次综合性万米深渊科考。我国自主研制的“海斗”号无人潜水器成功进行了一次八千米级、两次九千米级和两次万米级下潜应用,最大潜深达10767米,创造了我国无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及作业深度纪录,使我国成为继日、美两国之后第三个拥有研制万米级无人潜水器能力的国家。
这是我国海洋科技史上第一次万米级深海科考,共执行了84项装备试验及科考任务,其中3种由我国自主研制的万米级深海装备5次超过万米深度,装备稳定性得到验证,并取得了一大批珍贵样品和数据,标志着我国深海科考进入万米时代。
此项科考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突破,表明万米深海已不再是我国海洋科技界的禁区,是继“蛟龙”号7000米海试成功后又一个海洋科技的里程碑。我国首次万米深渊科考的成功宣示了我国深海科技创新能力正在实现从“跟踪”为主向“并行”“领先”为主转变,向全面实现万米载人/无人深潜的战略目标迈出了第一步。■
全球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
2016年9月25日,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巨型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宣布落成启用,开始接收来自宇宙深处的电磁波,标志着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了重大原创突破。
该工程由我国天文学家于1994年提出构想,从预研到建成历时22年,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众多“独门绝技”让其成为世界射电望远镜中的佼佼者,这也为世界天文学的新发现提供重要机遇。
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中国天眼”工程由主动反射面系统、馈源支撑系统、测量与控制系统、接收机与终端及观测基地等几大部分构成。主动反射面是由上万根钢索和4450个反射单元组成的球冠型索膜结构,其外形像一口巨大的锅,接收面积相当于30个标准足球场。
与号称“地面最大的机器”的德国波恩100米望远镜相比,FAST望远镜灵敏度提高约10倍;与美国阿雷西博305米望远镜相比,其综合性能提高约10倍,并将在未来10~20年保持国际一流设备的地位。■
我国“人造太阳”装置创造世界新纪录
2017年,国家大科学装置——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东方超环(EAST)实现了稳定的101.2秒稳态长脉冲高约束等离子体运行,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这一重要突破标志着我国磁约束聚变研究在稳态运行的物理和工程方面,继续引领国际前沿。
EAST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稳态高约束模式运行持续时间达到百秒量级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对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堆(ITER)计划具有重大科学意义。由于核聚变的反应原理与太阳类似,因此EAST也被称作“人造太阳”。EAST具有类似ITER的先进技术,当时是国际上唯一有能力开展超过百秒时间尺度的长脉冲高约束聚变等离子体物理和工程技术研究的实验平台。
这次实验的突破进一步提升了EAST在国际磁约束聚变实验研究中的地位,其科研成果将为未来ITER长脉冲高约束运行提供重要的科学和实验支持,也为我国下一代聚变装置——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的预研、建设、运行和人才培养奠定了基础。■
“海翼”号下潜6329米刷新世界纪录
2017年3月,我国自主研发的“海翼”号水下滑翔机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完成大深度下潜观测任务并安全回收,最大下潜深度达到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的世界纪录。
水下滑翔机是一种通过调节自身浮力和姿态,实现在水中滑行并收集水体信息的新型水下机器人。“海翼”号水下滑翔机是根据中国科学院B类战略先导专项的部署,由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水下观测平台。从原理样机的研发到深渊观测任务的圆满完成经历了13个年头,包含浅海、深海、深渊等不同型号的水下滑翔机20余台。
此次,“海翼”号搭乘“探索一号”科学考察船TS03航次,历时4天进行了12次下潜工作,累计工作87个小时,总航程超过130公里,突破之前由美国科学家创下的水下滑翔机最大下潜深度6000米的世界纪录。在此次观测任务中,“海翼”号收集了大量高分辨率的深渊区域水体信息,为海洋科学家研究该区域的水文特性提供宝贵资料。■
我国首个P4实验室正式运行
2018年1月,中国科学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通过原国家卫计委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现场评估,成为中国首个正式投入运行的P4实验室,标志着我国具有开展高级别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能力和条件。
P4实验室是人类迄今为止能建造的生物安全防护等级最高的实验室。埃博拉等危险病毒只有在P4实验室里才能研究。P4实验室具有三大功能,即成为我国传染病预防与控制的研究和开发中心、烈性病原的保藏中心和联合国烈性传染病参考实验室,作为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平台体系中的重要区域节点,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反应体系和生物防范体系中发挥核心作用和生物安全平台支撑作用。
专家表示,该实验室对增强我国应对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预防控制能力,提升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发等科研能力起到基础性、技术性的支撑作用。■
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对外开放
中国散裂中子源是各种高精尖设备组成的复杂整体,观测对象的尺度能达到分子和原子层级。它包括一台直线加速器、一台快循环同步加速器、一个靶站以及一期三台供科学实验用的中子散射谱仪。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落户广东省东莞市大朗镇,由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建设。
2018年8月,中国散裂中子源顺利通过国家验收。验收委员会专家认为,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性能全部达到或优于批复的验收指标。装置整体设计科学合理,研制设备质量精良,靶站最高中子效率和三台谱仪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装置通过自主创新和集成创新,在加速器、靶站、谱仪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技术成果,显著提升了我国在高功率散裂靶、磁铁、电源、探测器及电子学等领域相关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使我国在强流质子加速器和中子散射领域实现了重大跨越。2018年9月底,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对国内外用户开放。■
“奋斗者”号坐底10909米创造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2020年11月28日,由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二研究所牵头总体设计和集成建造、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等多家科研机构联合研发的“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胜利返航。
此次,“奋斗者”号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标志着我国在大深度载人深潜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此外,还有助于科学家了解深渊海底生物、矿藏、海山火山岩的物质组成和成因,以及深海海沟在调节气候方面的作用。
“奋斗者”号是“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重点专项的核心研制任务。自2020年10月10日起,“奋斗者”号赴马里亚纳海沟开展万米海试,成功完成13次下潜,其中8次突破万米,并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在“奋斗者”号的整个海试过程中,共有11人到达万米海底开展试验及科考工作,使我国成为人类进入万米海底人数最多的国家。同时,整个海试过程还全面验证了包括钛合金载人球舱、浮力材料等在内的18个大类、52个单项共82个考核科目,这其中的许多核心技术都来自中科院。■
我国研发成功-271℃超流氦大型低温制冷装备
2021年4月15日,由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承担的国家重大科研装备研制项目“液氦到超流氦温区大型低温制冷系统研制”通过验收及成果鉴定,标志着我国具备了研制液氦温度(零下269℃)千瓦级和超流氦温度(零下271℃)百瓦级大型低温制冷装备的能力,可满足大科学工程、航天工程、氦资源开发等国家战略高技术发展的迫切需要。
项目取得了一系列核心技术突破,包括大型低温制冷系统整机设计体系构建及控制技术、系列化气体轴承氦透平膨胀机技术、大型超流氦负压换热器技术、大型高效氦气喷油螺杆压缩机技术、高稳定性离心式冷压缩机技术、大型复杂低温制冷系统集成与调试技术等。
该项目“边研究、边应用、边转化”,实现了百瓦级大型制冷机成功应用,包括用于宁夏盐池液化天然气闪蒸汽提氦项目,初步打通了我国氦资源开发的技术链条;应用于直线加速器;出口应用于韩国核聚变大科学装置等。
成果鉴定专家组认为,该项目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高稳定性离心式冷压缩机技术和兆瓦级氦气喷油式螺杆压缩机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