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基本属性特征是创新,因创新而推动科学发展。
现代科学发展是高度分化和高度综合的统一,即科学体系内的不同学科既交叉融合又分化发展,进而探索未知、发现新规律、形成新知识。因此,科研以创新为驱动力,又以获取新认识、新知识为行为目的。
因此,支撑科学发展的科研就是要求新、求异、求变。这种以求新、求异、求变为本质特征的现代科研发展不但变化速度快,变化的幅度也很大,变化的节拍也快。人工智能、网络信息、星空探测、现代战争、浩如烟海的学术期刊论文、各种类型的学术会议等,无不揭示并显现出现代科研“变”和“新”的特征。科研发展可谓日新月异、一日千里,大浪淘沙、奔流不息,处处充满生机和创新发展的活力。
与现代科研发展相比,教育发展情况不容乐观。比如地理学界,2002年丹麦学者提出的“人类世”概念,至今不但地理专业的本科生知之甚少,很多专业教师也不知其所以然,一些文章中甚至出现“建设我们伟大的人类纪”的表述。
代表业界最高水平的一线教师在参加职称评审的教学视频和答辩中,对地理学中的“水循环”“海岸地貌”等传统知识,无法跳出高考模式的认识局限,按地理视角的要求进行解释和分析阐述。
上学期我在设计本科毕业生论文选题时,出了一道“地理学新理论融入中学地理教学的分析”的选题,100多个学生没有一个人选择该题目做论文。学生认为这个题目有难度,主要是因为对新世纪以来地理学发展中出现的新理论、新概念、新知识知之甚少。
不知道其他学科的情况如何,但从笔者的教学经历看,上述这些事例让我得出一个判断:教育已经滞后科研发展的节拍。回观自己的工作和身边同事的现状,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就是,大学里的一线教师还沉浸和徘徊在应对各种评审、评估、考核、认证的“漩涡”中,填表、整材料、应对检查考核等已成了一线教师的日常工作重心。而那些代表学科发展前沿思想认识的新理论、新概念、新方法,多是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浩如烟海的各种期刊或者学术会议上。疲于应付日常杂事的大学教师几乎没有或者很少有时间接触这些论文,更别提消化、理解、融汇这些新知识。故此,教育便与科研发展出现脱节。
那么,教育是否应该与科研发展合拍呢?这是毋庸置疑的。教育即使很难做到与科研发展完全合拍,但如果滞后得太多、太远,就达不到教育的目的和要求,因为教育需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学教师要承担科研任务、大学里设置各种研究平台、大学招收研究生等各种举措,就是要让教育与科研发展很好地合拍。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就更需要科研创新、教育创新来引领,教育应紧跟科研的节拍。
因此,如何解决教育相对于科研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成为当前教育发展需要面对的具体问题。
笔者认为,首先,在思想和意识上,要对目前存在的教育严重滞后于科研发展的问题有足够重视。各级主管部门、决策者,应认识到该问题在现实中的严重性及其危害,认识到其对教育发展可能造成的影响,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育改革中,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规划和发展未来教育。
其次,在方法上,要尽快将大学教师从繁琐的评审、认证、考核所要求的各种表格和材料中解放出来,进一步把那些针对一线教师的过时的、机械的条条框框扫进历史的垃圾堆,真正赋予一线教师以从事教学和教改工作的主动权和信任度,让教师以崭新的面貌应对、准备、探索教育教学工作。
最后,要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对教材、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设计、教育教学理念等进行全方位改革,切实将大学教师从表格中解放出来,使中学教师从应试教育中挣脱出来,以前瞻的眼光、宏观的格局、拔高的层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瞩目的成绩。但我们仍需居安思危,以时代的紧迫感面对教育相对于科研发展严重滞后的问题,为建设教育强国而继续努力。■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教授)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23年2月刊 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