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可以改变什么?
2013年7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中国科学院,为中国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寻找答案。
他说:“我国科技发展成就显著、态势喜人,但能否真正成为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是我十分关注的问题。”
那天,他对中国科学院提出殷切期望:“中国科学院要牢记责任,率先实现科学技术跨越发展,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率先建成国家高水平科技智库,率先建设国际一流科研机构。”
在中国科学院,一场以“四个率先”为目标的探索由此拉开帷幕。
回首10年,在这场探索中,中国科学院做了四道题,每一道都直面高质量科技供给支撑高质量发展中的“难点”与“痛点”。
第一道题:“国家队”路在何方?
“希望大家勇于实践,共同破解科技体制改革难题,只要有利于科技创新、有利于促进发展、有利于人才成长,就要锐意改革。”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13年7月17日
10年前的夏天,在中国科学院机关大楼和100多家院属研究所里,人们反复思索和讨论一个问题:作为“国家队”的中国科学院,怎样才能引领中国科学界共同破解科技体制改革难题?
当时的中国科技,发展快速、成绩瞩目,但一些突出矛盾是无法忽视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科技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重点领域大而不强、缺乏世界级科技大师……
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中国科学院理应立于改革潮头。而它面临的第一道题,就是改哪里、怎么改。
锐意改革,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经过一次次研讨、一遍遍修改、一轮轮审议,历时整整一年,中国科学院党组对标“四个率先”目标要求,凝练出研究所分类改革、调整优化科研布局、深化人才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水平科技智库、全面扩大开放合作5个方面25项重大改革举措,汇成《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暨全面深化改革纲要》。
2014年8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率先行动”计划作出重要批示,认为该计划“有目标、有思路、有举措、有部署,总体很好”,要求中国科学院“抓好落实,早日使构想变为现实”。
由此,中国科学院开启了“两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到2020年基本实现“四个率先”;第二步是到2030年全面实现“四个率先”。
明确方向后,中国科学院党组开始寻找突破口。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没有一家科研机构能够“包打天下”。于是,中国科学院党组要求院属研究所抓紧落实“一三五”规划,按照“一个定位、三个重大突破、五个重点培育方向”进行前瞻布局,不仅让院属研究机构明确了主攻方向,也让中国科学院明确了改革的重点领域。
齐头并进的,还有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布局、科技智库建设、科教融合、国际合作、机关调整……
改革的成效,以科研产出不断增加的方式显现出来。
在迎接2021年新年钟声时,习近平总书记说,“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他在新年贺词中为“天问一号”“嫦娥五号”“奋斗者”号等科学探测实现重大突破“点赞”,而这些重大突破中的每一项,都有中国科学院的身影。
对于中国科学院来说,2020年同样是“极不平凡的一年”。
那年夏天,“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圆满收官。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作出重要批示,认为“‘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十分成功”“解决了涉及国家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批重大战略性问题”“将产生深远的世界性重大影响”。
“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的努力,为下一步改革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鼓舞和增强了中国科学院加快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的信心和决心。
同年底,中国科学院迎来新掌门人。新任院长、党组书记侯建国率领中国科学院深入研究未来一个时期的改革创新发展目标和任务,踏上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的新征程。一场更为深刻的改革蓄势待发。
第二道题:“国家人”该干什么?
“希望中国科学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抢抓战略机遇,勇立改革潮头,勇攀科技高峰,加快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抢占科技制高点,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习近平致中国科学院建院70周年的贺信,2019年11月1日
2021年,在国家“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科学院也迎来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的起步。
此时,国内外形势十分严峻。在国外,全球创新格局深刻调整,我国面对西方国家的科技遏制和打压;在国内,现代化发展涉及十几亿人,继续走依靠要素驱动的老路难以为继。
作为中国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军,中国科学院回望初心,攥紧拳头,进一步将关注点从“能干什么”“想干什么”向“该干什么”转移。“该干什么”,是一道关乎中国科学院定位和科研布局的题,也是中国科学院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的必答题。
2021年夏天,中国科学院一份新鲜出炉的“行动计划”,让全院50余家研究所拧成一股绳。
这份计划,与国家“双碳”目标有关。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向世界郑重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然而,现有低碳和脱碳技术,尽管可以达成碳达峰的目标,却无法支撑我国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想国家之所想。中国科学院抓紧组织全国近百位院士专家开展咨询研究,并在“双碳”领域部署实施了“变革性洁净能源关键技术与示范”“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煤炭清洁燃烧与低碳利用”等一批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
2021年7月1日,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百年,“中国科学院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计划”启动实施,包含了八大行动、18项重点任务。中国科学院近一半的研究所参与其中,以建制化战略科技力量支撑我国“双碳”目标实现。
同样是2021年夏天,中国科学院打响了一场“黑土粮仓”科技会战,集结了院内外科研单位51家、骨干人员1381人。
这场会战,与国家粮食安全有关。东北地区是世界四大黑土带之一,是我国最大商品粮基地,也肩负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然而,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正在让黑土地不断退化。
急国家之所急。2021年7月,在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的支持下,“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工程”正式启动,来自中国科学院内外的科技工作者组成了一支“集团军”。
到2022年末,专项入选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10项、省级主推技术16项,审定新品种22个,形成地方标准8项,发布《东北黑土地白皮书(2020)》,有力支撑了三省一区的黑土地保护,为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吉林省“千亿斤粮食”工程实施提供了新技术、新产品、新方法。
从2021年至今,中国科学院党组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队”“国家人”,必须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这句口号的后面,是一道聚焦主责主业的“加减法”。
在科研布局上,中国科学院做“加法”——聚集力量,形成“大科学院”,布局以往“不愿想”“不敢想”的重大前沿研究方向,强化“高精尖缺”“急难险重”的重大需求研究。
例如,布局重组重点实验室,将院内现有的500多个各类国家和院级实验室,重组整合为120个左右重点实验室,采取“分可独立作战,聚可合力攻关”的大兵团科研组织模式,把精锐力量聚集到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方向;制定“基础研究十条”,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青年团队,引导科研人员找准“真需求”背后的“真问题”;建立并定期发布“重大科技需求清单”和“前沿科学问题清单”,以国家重大需求带动学科发展;修订《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管理办法》,推动先导专项与国家重大科技任务进行差异化布局和有效衔接。
在机构治理上,中国科学院做“减法”——大力度清理规范非法人机构和不良企业,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主力军得以去冗瘦身、轻装上阵。
例如,冻结新设立院所两级非法人机构及地方事业单位法人的申请及审批,大力削减院设非法人单位,清理分支机构和不良企业等,进一步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科研布局分散、低水平重复等问题。
攥紧的拳头,打出了建制化科学研究的力量。“双碳”行动计划与“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便是最好的事例。
对于“该干什么”这道题,中国科学院胸有成竹。“要把充分体现国家意志、有效满足国家需求、代表国家最高水平作为衡量‘国家事’‘国家责’的标准。”侯建国在中国科学院党组2021年夏季扩大会议上说。
第三道题:“国家事”由谁来干?
“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
明确“干什么”的问题后,中国科学院面临的另一道题便是“谁来干”。
2023年,大院里传来好消息——一个以“80后”“90后”为主体的青年团队,破解了我国航空发动机关键材料的难题。
这是一个来自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的钛合金研究团队。他们攻克钛合金粉末近净成形等关键技术难题,研制出氢泵叶轮,不仅为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的“心脏”提供支撑,还让航空发动机的寿命达到新的极限。
“我们不仅要把活儿干好,还要让干的活儿能用得上!”团队里的“80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马英杰意气风发。
他们的成绩,得益于中国科学院“青年团队计划”的支撑。
2021年,中国科学院与财政部联合开展“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领域青年团队计划”试点工作,计划遴选出100个青年团队,给予稳定经费支持。
一大批青年人才崭露头角,一大批成果涌现出来——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姜鹏团队,平均年龄39岁,他们建设、运行、维护“中国天眼”FAST,产出的科学发现一次次刷新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江俊团队,平均年龄39岁,他们研制出机器化学家,让人工智能覆盖化学研究全链条,引领科研范式变革;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范峰滔团队,平均年龄40岁,他们在光解水催化剂电荷分离方面的突破,为加速国家绿色清洁能源应用创造了可能。
除了“青年团队计划”外,为了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中国科学院使尽浑身解数。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本科录取通知书总让人眼前一亮。“龙芯三号”芯片、中国科学院材料与工程团队研制的CVD(化学气相沉积)金刚石单晶片、“黑土粮仓”科技会战产出的耐盐碱新品种大豆……一年又一年的坚持,为的就是让即将步入科学殿堂的青年学子们,直观感受“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最新成果,切身体会攻克国家重大战略问题时的荣耀与自豪。
中国科学院党组也在做“乘法”。在精神文化上,中国科学院各级党组织引导广大科研人员深入思考人生价值与梦想。2022年,中国科学院深入开展弘扬科学家精神行动专项工作,建成16家弘扬科学家精神示范基地、48家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21家党员主题教育基地。同时,在基础前沿、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以及野外科考、外场试验等任务中成立了144支以钱学森、赵九章、施雅风等老科学家命名的科技攻关突击队,激励科研人员胸怀“国之大者”。
如果说,青年队伍是科技创新的新生力,那么,院士队伍就是科技创新的领军人。在推动院士制度改革的过程中,中国科学院一边提高院士遴选质量,让院士称号进一步回归荣誉性、学术性;一边健全和完善学部和院部紧密结合的工作机制,既发挥院士的战略引领作用,又发挥院属单位的专业优势。
此外,中国科学院还参与多边科技合作和治理,积极牵头发起和提出新的多边科技合作计划和大科学装置建设,用大平台、大项目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以特聘研究岗位制度打破论资排辈的陈规……
多措并举,中国科学院这支科技“国家队”在思想作风、能力水平、队伍结构等方面得以重塑,而所有行动都瞄准了四个字——人才强国。
第四道题:“国家责”何以担好?
“实现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作为稳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重要抓手,把准方向、守正创新、真抓实干,在新征程上谱写改革开放新篇章。”
——习近平主持召开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时的讲话,2023年4月21日
科研评价体系,是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中“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部分。中国科学院这支“国家队”、这群“国家人”,究竟能不能干好“国家事”、担好“国家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研评价的“指挥棒”挥得到不到位。
正因如此,中国科学院必须要做的第四道题,就是如何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提升科技创新的效能。
这道题,也是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必须要做的题。
从2018年至今,国家“减负行动”从1.0更新至3.0。2018年的“减负行动1.0”,以7项行动直指“表格多、报销繁、检查多”等突出症结;2020年的“减负行动2.0”,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科研人员保障激励等改革落地的桎梏;2022年的“减负行动3.0”,以五大方面近20条举措,为青年科研人员松绑。
“减负行动”在中国科学院持续落地,科研人员特别是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青年科研人员,成了“重点保护对象”。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承担国家重大任务的特聘核心岗位,可以5年免考核;引进的青年科学家,采取预聘或长聘机制,在执行期只作交流、免考核。
在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2023年岗位晋升晋级评审中,有4位破格晋升为副高级、3位破格晋升为正高级。对于承担重大任务的科研人员,晋级晋升时不看发表SCI论文及授权发明专利,而看项目组的推荐意见。
2023年以来,中国科学院扎实推进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并将主题教育与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相结合,不仅出台了“人才分类评价改革指导规范”,还制定了“人才分类评价改革试点工作方案”,边试点、边总结、边提升,使形成的经验做法和成功事例,能够向全院推广实施。
“关心、关注,不打扰”,已经成为科研项目管理部门的工作原则。他们注意在组织项目申请和实施过程中,避免让科研人员重复提供材料;减少考核频次,简化、淡化平时考核。
与人才评价体系改革相配套,中国科学院还做了一道研究所评价体系改革的“除法”。
他们以国家使命导向为“分母”,考量研究所使命定位是否符合中央要求、体现国家意志,科研布局和主攻方向是否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人才队伍素质和能力是否达到一流水平,内部治理和科研生态是否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科研产出和贡献是否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代表国家最高水平……
就在评价体系改革大幅提升创新效率时,中国科学院进一步强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保证科研经费的投入效能。
为把“好钢用在刀刃上”,中国科学院从院属机构整体绩效、院机关专项绩效、项目绩效三个层次发力,如压紧压实绩效责任、增加项目立项管理的透明度等,建立健全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绩效管理体系,以实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
如果说,改革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路,那么,10年可以改变什么?
在中国科学院,这是稳中求变、变中求进、进中求新的10年,也是上下求索与自我革命的10年。相互交织的四道题,推动着“率先行动”计划从局部调整转向系统优化,从战术性瘦身转向战略性重构。
不过,题目还没有做完,答卷还没有上交,中国科学院提住的气,没有丝毫放松。
在中国科学院2023年度工作会议上,侯建国指出,未来3年是中国科学院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目标的关键期,也是不容错失的重要窗口期,要按照“聚焦布局、重塑队伍、提升效能”的总体思路,实现创新能力、创新产出和创新贡献的大幅跃升,为2030年全面实现“四个率先”目标打下决定性基础。
历史发展道路蜿蜒向前,决定航向的关键处往往只有几步。站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节点上,中国科学院已经锚定方向——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