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记者 魏刚 唐琳 来源: 发布时间:2024-3-16 19:26:55
30年,与科学共成长

  20世纪90年代,随着科技飞速发展和全球化加速演进,经济社会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与日俱增。值此世纪之交,一项伴随中国和世界科技进步、记录人类文明前行脚步的评选活动于1994年拉开序幕。

  两院院士评选1994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活动一经推出,就以其权威性和影响力吸引了包括科技界、教育界在内全社会的关注。之后,这一活动的内涵不断得到丰富,进一步扩展为两院院士评选“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以下简称“双十评选”)。到2024 年,“双十评选”已经举办了30届。

 

见证传奇

 

  30年来,“双十评选”见证了科学海洋的每一朵浪花,记录了科学英雄的每一次搏击。无论是“神舟”飞天、“天宫”对接、“嫦娥”奔月、“天问”探火,还是“北斗”组网、“墨子”通信、“天眼”巡天、“蛟龙”潜海,中国科学家对宇宙和深海的每一次探索都让人心潮澎湃。

  30年来,“双十评选”见证了一系列大国重器的诞生。2008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重大改造工程建设任务圆满完成,2009年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建成,2012年大亚湾实验发现中微子新的振荡模式,2016年全球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在贵州落成启用……

  在科技造福经济社会方面,30年来,“双十评选”从不曾缺席。在农业领域,小麦、水稻、大豆等作物新育种技术诞生,亩产不断打破纪录;在生命医学领域,1995年率先研制成功甲肝减毒活疫苗并正式投入生产和使用,2006年治疗性乙肝疫苗研究获重大进展,2012年戊肝疫苗研制成功;在交通运输领域,2003年上海建成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浮列车示范线并运行成功,2010年京沪高铁全线铺通……

  30年来,“双十评选”紧跟时代变化,敞开胸怀拥抱新科技。新时代量子计算机等下一代信息技术向更高速度、更大容量、更低功耗发展。2003年,我国在量子通信实验中成功实现了量子纠缠态的浓缩,并利用这一技术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远距离量子通信中最为关键的单元器件——量子中继器,为未来远距离量子通信的实现奠定了基础。此后,基本每年都有量子信息领域的重大突破入选“双十评选”。

 

覆盖广泛

 

  30年来,入选“双十评选”的科技成果基本覆盖了各主要科学领域,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国内外科技发展的历程。我们从数理科学、生命科学(生命、医学、农业等)、地学(地质、矿产、能源、考古、海洋、环境等)、化学(化学、材料等)、信息科学、工程技术(航空航天、交通、工程、技术等)等六大领域对入选成果进行分析统计后发现,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的成果共284项(活动初期的科技政策与事件类新闻未列入统计),其中数理科学54项(19.01%)、生命科学65项(22.89%)、地学30项(10.56%)、化学24项(8.45%)、信息科学30项(10.56%)、工程技术81项(28.52%)。

  入选“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的成果共270项(1997年起增加“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评选),其中数理科学84项(31.11%)、生命科学94项(34.81%)、地学9项(3.33%)、化学31项(11.48%)、信息科学14项(5.19%)、工程技术38项(14.07%)。

  通过对2011年至202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入选成果主要完成单位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科学院参与了众多成果的科研攻关。其中,中国科学院独立完成的有40项(30.77%),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完成的有16项(12.31%),作为合作单位完成的有26项(20%)。

 

影响深远

 

  1994年,两院院士评选1994 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活动刚一启动,就在全社会掀起了关注科技前沿发展、关注科技变革动向的热潮。

  为了保证活动的科学性、权威性,主办单位一开始就确定其完全由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参加投票评选。第一届评选活动吸引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卢嘉锡、吴阶平,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钱学森、苏步青、朱光亚,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时任国防科工委主任丁衡高,时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主任张存浩等300多位院士参与。

  此后每一届“双十评选”,都得到《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科技日报》《中国青年报》以及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新闻网等各大主流媒体和新闻类网站及时而广泛的报道。

  而立之年,“双十评选”已经成长为前沿科学的一个风向标,它以最忠实的笔墨记录科技的变迁和科学家的成长。

  那些科技成果入选“双十评选”的科学家,很多都于若干年后荣获其他科技类重大奖项。因“中国早期生命研究获重要成果”入选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的科研团队领军人舒德干荣获200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因“实现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入选201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的潘建伟科研团队荣获2018年度克利夫兰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凭借在本土完成的科研成果首次获得这一重要荣誉。

  还有一些入选“双十评选”的科技成果的科研团队领军人在若干年后成为国家重大专项负责人和学科带头人,承担更重大的科研任务或跻身国际学术组织。因“10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启用并跻身世界十强”入选2004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的科研团队领军人孙凝晖,此后承担包括“曙光5000A高效能计算机”“曙光6000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系统研制”在内的多个863计划重大项目。因“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首次单分子自旋态控制”入选2005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的科研团队带头人杨金龙,2006年担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因“首次揭示水的核量子效应”入选2016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的科研团队领军人王恩哥,2018年当选为美国物理学会国际董事,成为第一位入选该学会董事会的中国物理学家。因“水稻基因育种技术获突破性进展”入选201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的科研团队领军人李家洋,2011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12年当选为德国科学院院士。

  在媒体和公众的持续关注下,走过三十载的“双十评选”已成为中国科学界的一个公益标志,成为中国科学家的集体记忆,成为中国社会了解世界科技前沿的窗口。它在伴随中国科技前行的征程中,把握住属于科学的时代脉搏。■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24年2月刊 封面)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