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叶明 来源: 发布时间:2024-9-10 0:8:17
如何构建有竞争力的知识结构

  世界名校的国际竞争力不仅依赖强势的科研能力与学术成果,还取决于本科的教学质量,后者才是其根本。世界名校凭借独特的学位、专业与课程设计,经过老师们的精心教导与引导,把一批批懵懂少年培养成能够满足社会与科学发展需求的创新型栋梁之材。

  世界名校学位、专业与课程设计的底层逻辑,可以概括为有约束的自由。大学生拥有许多自由的选择权力,也要受到一定的约束。约束是学科规律,按照学科发展的逻辑构建;自由是学生意愿,按照学生的兴趣自主选择,也受到社会需求与学科规律的影响控制。学业上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负责,主动权比较大,主动性比较高。

  如何将学习计划中设定的人生目标,通过具体的选课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世界名校的学生以何标准与目标选课? 

 

选课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选课是否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是为了完成学分,还是发展何种能力?对于构建知识结构有何作用?对未来升学或就业有什么帮助?修什么课对未来发展最有利?有的学生在大学修中国文化,平均学分绩点(GPA)提高很多,但没有修管理方面的课,想去国际管理咨询公司就很困难,因为缺乏管理方面必要的修炼。

  其次,选课对GPA是否有正面影响。比如,某一学生的任选课都是别人的专业必修课,老师是一视同仁的,这样的课程对该学生而言未必很容易,不仅要花很大精力,还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GPA水平。对学生而言,不是每门课都直接有用,也不是每门课都能学好。 如果GPA比较低,可能会影响未来的升学或就业。

  再次,选课是否有助于合理安排实习与上课。一般来说,经验比学历更重要。如果你在春季学期要带薪实习或打短工,那就需要合理安排选课计划。

  因此,选课的整体设计与构思是建立在回答“我为什么这样选”“我怎样选”这些问题基础上的。大学培养学生的目标是独立、自我管理以及具有做出明智决定的能力。

 

鼓励学生学会选择

 

  真正的大学要真正把学生看作是人。学生应该具有各种各样的能力,积累丰富的经验,学会自我决策和自我管理。大学新生渴望独立,却也希望有所依靠;渴望自主,却很难自律;习惯死记硬背,又欠缺自觉选择能力。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需要家长与老师给予他们相应的关心和帮助,但决不能因为怕他们摔跤而不放手让其独立行走。

  真正的大学应是真实社会的一部分。学生不应感到学校是独立于社会之外的世外桃源,从而影响他们正确认识真实社会。人是在经验中学习的,而不是在压力或强迫之下学习成长的。如果连选课这样的问题都不能有效地自行解决,那 他们在今后的人生中会遇到更多麻烦。

  真正的大学应该鼓励学生学会选择。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可以构建人生,一些简单的经历会影响人的一生。人生是漫长的,应该在漫长的一生中尝试不同的事情,懂得人生有多种选择——有约束的自由选择,只要不对他人造成伤害就不应受到指责。

  钻石闪闪发亮是因为有多个切面,因而比镜子丰富多彩、耀眼璀璨。人生需要不同的经验,没有一条道路或一种简单方法可以达到目标。世界著名大学培养学生不是在流水线上制造标准产品,而是开展个性化的人才培养。

  例如,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因修过考古学与历史学等课程,能够避免在大厂赛道上竞争,另辟蹊径从事数字博物馆建设;生物学专业的毕业生能轻而易举地适应空间生物学的研究与开发,并具备一些基础的天文学与宇宙学知识。选定了不同的课程组合,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开启了真正的人生。

  专业与课程的选择,本质上就是考虑如何设计与构建知识结构。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一个人科学文化水平的高低与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具备相应的实践能力,决定其求学和求职的成功率以及获得的相应职位层次。要想有所作为,应该尽早确定事业目标,自觉把大学学习同就业与升学紧密联系起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提高实践能力,以适应职业与岗位的要求。

 

构建合理的网络型知识结构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既要求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有广博的知识面,具有个人事业发展需要的合理、优化的知识体系与能力素养。以所学的专业知识作为知识结构的核心,把其他与该专业相关的知识作为知识结构的外围,相互联合形成适应性强、能够在较大空间发挥作用的知识结构。

  这种合理的知识结构因人而异,但必须侧重专业知识的核心地位和相关知识的相互连接,是知识广度与深度的统一,具有一定的弹性与成长空间,即所谓网络型知识结构。构建合理的网络型知识结构有三个支撑点。 

  一是整体构架。将那些对实现目标有决定意义的知识放在起主导作用的核心位置,让一切相关的知识在整个结构中占有相应的位置。拿生命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知识结构的核心主轴应是生命体“从基因到行为”,层次结构应是“物理—生理—心理—事理”。

  这里讲的物理、生理等,不是通常课程意义上的涵义,而是一组学科群。所谓物理,是指那些能够揭示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机理,主要包括普通物理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课程,也包括反映这些机理的相关数学课程,如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这一类课程是生命科学专业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所谓生理,是指那些能够揭示生命世界运动变化的机理,主要包括普通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等课程。这一类课程是生命科学专业的主体知识与专业技能。

  所谓心理,是指那些能够揭示人的内心世界运动变化的机理,主要包括心理学、人文科学类课程。这一类课程是生命科学专业的主导知识与辅助技能。

  所谓事理,是指那些能够揭示人类社会运动变化的机理,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课程。这一类课程是生命科学专业的扩展知识与发展技能。

  要以生命体为核心研究对象,围绕生命体“从基因到行为”,沿着“物理—生理—心理—事理”多层次地构建网络型知识结构。在具备专业特长的同时,多涉猎一些相关领域的知识,形成广博性和精深性相结合的知识结构。

  二是模块集成。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都是学位要求的必修基础课程;心理学虽然不是学位要求的必修基础课程,却是应当学习的文理交叉的重要课程,是“从基因到行为”知识链上的关键一环。无论学生以后转向生命科学领域的哪个方向,或是进入医学院、转向生命科学领域以外的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这5门课都是共同的基础,也是20世纪科学思想的“凝练”或“微缩版”。

  掌握良好的数学工具是学习现代生命科学的一个趋势,也是思维训练的基本课程。线性代数、概率与随机过程、数理统计、数学建模4门课,为未来生命科学的学习与研究奠定了必要的数学基础。

  计算机方面的学习主要侧重于软件方面,应该学习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数据结构、数理逻辑。前两门是生命科学的基本工具与常用手段;后两门是计算科学的数学基础,也为进入生物信息学、计算生物学等新兴学科做了准备。

  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重点应放在人的行为选择方面的理论知识上,从个体的社会选择到人类的历史选择,为生命科学研究提供宏观背景,也可以将此类课程作为提高阅读与写作能力的训练。大学生应当在掌握很多知识的基础上融会贯通,在这些知识之间产生新的知识和新的整体优势。

  三是动态调整。大学生应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塑造自己,紧紧围绕选定的目标充实自身和积累知识。知识的宽度、深度和自由度应掌握在适宜的程度上,适应将来宽口径职业、学业岗位和专业迁移的要求,把自己塑造成知识既博且深的创新型人才。

  管理学上有一条定律叫做“木桶原理”,即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是由最短的木板决定的。要提高木桶的装水量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把短的木板加长,另一种是把木桶倾斜。加长最短的木板对提高装水的容量最有效;把木桶倾斜则要看这块短板所在的位置及比例,把木桶倾斜最多只能装半桶水。

  良好的学业成绩是知识结构的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是综合素质的基础。基础与专业成绩的取得,强调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大学4年打下宽厚、扎实、系统、严谨的知识基础及专业技能功底,才能适应未来学业性质的变动及职业调整的变化。至于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优良的性格、顽强的意志等也不可忽视。大学生要根据社会对人才评价的资格化倾向要求,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使自己的资质逐步融入社会化、客观化、公平化、国际化的评价标准之中。■

  (作者系东南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中心教授)

《科学新闻》 (科学新闻2024年4月刊 教育)
发E-mail给:      
| 打印 | 评论 |